(一)疾病成因
低钠血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胃肠道疾患是最常见且容易识别的病因。不当的输液、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患,以及颅脑疾病如ADH脑炎、肿瘤等,都可能引发低钠血症。肾脏疾病也是导致低钠血症的重要原因,长期避免盐摄入、钠摄入量较少,一旦遭遇感染、呕吐、食物摄入减少等情况,就容易引发此病症。
(二)病理机制
低钠血症,指的是血清钠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即低于130mmol/L),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钠的消耗、水分过多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发性钠的缺乏常常与肾脏无法更好地调节钠的代谢有关。肾脏内部的缺陷或先天性肾脏疾病如先天性尿道异常、发育不良等可能导致肾盐综合征,进而引发肾钠的丢失。肾上腺功能不足引起的盐皮质激素缺乏也是儿童低钠血症的常见原因。肾外组织钠的流失则多与鼻胃消化液或胃肠炎引发的胃肠液流失有关。胃肠炎常伴随呕吐和腹泻,导致肠道内水分和钠的流失。低钠血症往往由钠流失超过水流失引起,摄入低溶质饮料后会进一步加重。
水中毒综合征是营养钠摄入量减少引起的低钠血症中的常见类型。这种类型的水中毒通常发生在摄入大量低钠液体的婴儿身上,他们会出现严重的低钠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作。在原发性水过多的各种异常原因中,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SIADH)最为常见。这种综合征的原因多样,但共同特点是抗利尿激素在无生理刺激的情况下分泌增加。外源性水过多的因素如静脉中使用稀释或含钠较少的液体治疗脱水,也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肾病综合征和肝硬化等疾病中,水和钠的异常滞留会导致低钠血症。这些病理情况下,水的运动刺激身体产生口渴,释放抗利尿激素,导致水和钠的滞留。当水的滞留超过钠的滞留时,便会出现低钠血症。而心力衰竭虽然也能激活水和钠的滞留机制,但血浆胶体的渗透压仍然正常。
低钠血症的成因多样且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病变和多种生理机制的失衡。对于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