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探究
腹膜后脓肿的起源复杂多样,通常继发于腹膜后器官的炎症或穿孔。特别是那些隐藏在腹膜后的消化道,如胆道穿孔、十二指肠损伤或后壁溃疡穿孔等,它们往往成为感染源。部分病例由血源性感染引发,少数则病因不明。
1. 胆道穿孔:胆总管下段的2/3位于腹膜后间隙,一旦结石嵌顿压迫胆总管壁导致坏死,或是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时损伤胆总管,都会导致胆汁泄漏,从而引发胆源性腹膜后脓肿。
2. 十二指肠损伤或溃疡穿孔:由于十二指肠大多位于腹膜后部,如果诊断和治疗延误,大量消化液可积聚在腹膜后间隙,引发感染形成腹膜脓肿。手术检查中的遗漏或处理不当,如十二指肠瘘的形成,都会造成腹膜后间隙严重感染。内镜检查或插管也可能导致十二指肠后部的微创。
3. 结肠炎症或穿孔:结肠特别是降结肠位于腹膜后,其炎症或穿孔同样会引发腹膜感染,形成腹膜脓肿。
4. 阑尾炎:当阑尾位于回结肠系膜或盲肠后时,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导致阑尾周围脓肿的形成,进而扩散至腹膜后脓肿。
5. 肾周炎及肾周脓肿:这些病症的扩散或肾外伤导致的尿外渗,也会引起腹膜后感染,形成腹膜后脓肿。
6. 急性坏死性炎:及其周围组织的坏死感染后,易扩散至整个腹膜后间隙。
这些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来自大肠和泌尿系统,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其次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等。
二、发病机制解析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特性使得感染和化脓易于扩散,其抗细菌能力相对较弱,这是腹膜后脓肿形成的生理基础。腹膜后间隙感染主要有三种途径:
1. 直接侵入:如肾痈、肾表面脓肿等周围组织引起的脓肿可直接侵入腹膜后间隙。
2. 周围组织或器官感染的扩散:如直肠感染引起的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等,可沿腹膜后间隙向上扩散。
3. 血行和淋巴扩散:虽然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败血症也可通过血行和淋巴扩散到腹膜后间隙引起感染。
深入理解这些发病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腹膜后脓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