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传导阻滞深度探究
一、病因探索
对于二度房传导阻滞这一病症,其成因多元且复杂。对于拥有正常房间传导功能的人群,快速心房起搏可能诱发文氏房间阻滞。随着心房调节的逐渐增强,可能会出现2∶1或房间高度结内阻塞。动态心电图观察到的二度Ⅰ型房传导阻滞,更多出现在正常年轻人,特别是运动员,主要在夜间发生。
运动或使用阿托品后,房间结的传导功能会得到显著改善,使二度Ⅰ房传导阻滞消失,这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增加有关。部分儿童的二度Ⅰ房传导阻滞可能在数年后发展为高房间传导阻滞,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除了上述原因,许多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等,也可能引起房传导阻滞。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二度房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达2%~10%。其中,下壁心肌梗死更容易引发二度Ⅰ型房传导阻滞,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增加和腺苷的作用有关。而前壁心肌梗死则更少见,一旦发生,通常表明病变广泛。风湿热、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也容易引发房传导阻滞。
二、发病机制阐述
对于发病机制,二度房传导阻滞可分为两种类型:二度Ⅰ型和二度Ⅱ型。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主要引起的是二度Ⅰ型房传导阻滞,很少引起二度Ⅱ型,后者更多为器质损伤导致。
二度Ⅱ型房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主要在希-浦系统,希氏束电图显示其中段或下段阻滞部分占35%,下段阻滞占65%。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宽(≥0.12s)。阻滞程度可能轻重不一,从P波偶尔不能下传心室到大多数P波被阻滞(如3∶1、4∶1阻滞等)。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对于高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来说,(如3∶1或更重的传导比例)则需要特别关注。
二度房传导阻滞的成因和发病机制涉及众多因素,从药物、疾病到神经张力等都可能是其诱因。对于患者来说,理解这些成因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深入了解这一病症的成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