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症常见于儿童群体,占病例的九成左右。男女发病比例相近,且多数患者在发病前的一至三周内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的迹象,因此秋冬季节的发病率最高。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的高热、寒冷感,并伴随广泛而严重的皮肤粘膜紫癜,甚至可能出现大瘀伤或血肿。皮肤瘀点多分布于全身及下肢,且分布均匀。患者的鼻、牙龈、口腔也可能出现血泡,胃肠道、泌尿道也会有出血现象,甚至可能引发颅内出血,具有生命危险。患者的通常不会肿胀,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
此病症的病程多为自限性,超过八成的患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行缓解,平均病程为四至六周。也有少数患者的病程会延长半年以上,转为慢性。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不到一成。
相较之下,慢性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则更为常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病率是男性的三倍至四倍。此类型疾病发展缓慢或隐性攻击,症状较为轻微。出血会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之久,出血的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当血小板数量大于五十单位时,损伤后容易出血;数量在十至五十单位之间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发出血;而当数量小于十单位时,则常常伴有严重的出血。皮肤紫癜以下肢远端较为常见,同时可能伴有鼻、牙龈及口腔黏膜的出血。女性的月经过多有时成为唯一的症状。也有可能出现颅内出血,导致生命危险。
此类型的自发性缓解较少,除出血症状外,患者的全身状况通常良好。少数患者因反复发作可能会出现贫血或轻度肿大。若明显增大,则需要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无论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都是一种需要密切关注的疾病。对于患者而言,及时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是早日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