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健康一直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父母,了解小儿易患疾病及其成因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疱疹性口炎,也被称为疱疹性牙龈口炎,是由疱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这种病毒的感染途径多样,包括发热性疾病、感冒、消化障碍以及过度疲劳等。
而谈及发病机制,我们知道单纯疱疹病毒是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这种病毒属于DNA病毒,人是其天然宿主。大约一半的正常人体内都携带有这种病毒。它可以通过呼吸道、口腔黏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对于易感人群,如新生儿、营养不良或其他感染的儿童、免疫缺陷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病毒可能会传播至血液。原发感染大多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获得,比如接吻或使用疱疹性龈口炎患者的餐具等。原发感染中,只有约10%的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会潜伏在体内。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而Ⅱ型则主要引发生殖器皮肤粘膜感染和新生儿感染。
病毒有时侵入周围神经,沿神经轴索移动到三叉神经节或感觉神经节,潜伏在神经细胞中。潜伏机制虽然仍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神经细胞不增殖、病毒复制所需的特异性转录酶缺乏有关。另一方面,特异性IgG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也可能抑制病毒基因组,使病毒长期潜伏。
当人体出现发烧、感冒、阳光照射、创伤、月经、怀孕、焦虑等情况时,神经细胞表面电荷的变化可能会削弱抗体和病毒的结合,使病毒基因组得以激活。活化的病毒会沿神经轴索移动到神经末梢附近的上皮细胞,如果此时细胞免疫也受到抑制,就会导致疱疹的出现。
通过了解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家长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孩子们远离疾病的困扰。孩子的健康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希望每位家长都能通过了解疾病的成因,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