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失血的量和速度、出血是否持续、患者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健康的成年人,如果失血量在500ml以内,通常不会有任何明显的症状。这是因为身体能够通过组织液在36小时内恢复血容量,但这个过程中会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血液的稀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来恢复。正常的储备有限,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失血量超过1000ml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恶心、虚弱等症状。如果失血量进一步增加,超过1500ml,就会出现低血压、眩晕、休克等表现。特别是在出血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如果在15分钟内失去2000ml的血液,就可能导致深度休克,甚至死亡。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如果在10小时内失去血液量的一半,也有10%的死亡风险。但如果失血过程较为缓慢,比如在24小时内均匀失血,死亡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在失血量大的情况下,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脏排出量减少,这会引发交感肾上腺素的反射性血管收缩。这种反应主要是为了保障生命中心的血液供应。在休克开始前,补偿功能会表现为血液从静脉池转移到循环动脉,以增加组织灌注。这种反应在出血缓慢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在慢性出血中,血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失血量,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舒张压在反映失血情况上比收缩压更有价值。
当血容量下降时,心率会加快,这往往表现在动脉压下降之前。脉搏率的变化可能更能提示失血情况。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流量的更可靠指标。单位时间内的排尿量也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但在排除肾病和肾衰竭引起的高排综合征的前提下。
低血容量休克是大出血的主要表现。当脉搏加快、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时,患者可能出现四肢皮肤冷湿、苍白、呼吸急促、口渴、恶心、焦虑等症状。组织灌注不足可能导致尿少、细胞缺氧。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下,血管张力逐渐消失,患者最终可能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整个过程伴随着无氧代谢产生的丙酮酸和乳酸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