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炎的治疗是一场与病魔的持久战,需要手术与药物的协同作战。对于长期卧床的病患,特别是在急性血源性发作后,改善全身状况至关重要。除了控制感染,还需加强营养,必要时输血、手术排水等全方位治疗。
我们探讨病灶清除开放引流法。这种方法像一场细致的考古挖掘,目的是清除病变、消除死腔,充分排水以促进愈合。手术过程中,要彻底清除窦道、疤痕组织、死骨和异物,清除死腔内的肉芽组织。在雕琢病灶时,需避免去除过多的骨骼以防骨折,同时尽量少剥离骨周围的软组织,如骨膜,以免妨碍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伤口不缝合,以油纱布填充,外部则用石膏固定。此法也存在缺点:伤口长时间暴露、气味较大,相邻关节固定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僵硬、肌肉萎缩以及较大的疤痕。尽管如此,在软组织缺陷过大的少数患者中,此法仍具有应用价值。
接下来是清除病变、滴注排水法。此法大多数患者的伤口在一个月内便能愈合。若术后伤口不愈合或复发,大多是因为病变清除不完全。再次彻底清除病变并配合滴注排水法,往往能获得成功。术后伤口缝合不宜过紧,需保持连续滴入的同时也能流出,以确保排水通畅。此法容易弄湿床上用品,因此需使用大量的敷料、塑料布和保护框架来保护床铺。若使用两根细导管,一根滴入液体,另一根进行负压吸引,上述问题便可得到有效缓解。
对于股骨和胫骨的慢性化脓性炎,如果病变清除后死腔较大,可使用蒂肌瓣填充死腔。手术过程中需避免损伤肌瓣的血管神经,肌瓣的大小也要适中,以防蒂扭转。
部分慢性炎,如涉及肋骨、腓骨的中上部分以及髂骨等,经过慎重考虑,可手术切除病变部位。这是经过全面评估后做出的决定,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截肢是一种极端的措施,仅在无法控制感染、患肢功能完全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下才会考虑。
治疗慢性化脓性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战斗,需要耐心、技巧和毅力。我们坚信,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人性化的护理,每一个患者都能迎来康复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