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点治疗与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在医学的广袤领域里,对于患有严重出血的儿童,大剂量精制丙种球蛋白(IgG)的静脉点滴应用正受到广泛关注。当剂量达到约0.4g/kgd并持续使用5天时,有70%~8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会显著提高。这种珍贵的药品成本高昂,普及之路暂时难以一帆风顺。
对于那些对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长春新碱每次以1.5~2mg/m2的剂量进行静脉注射,每周一次,或者每次以0.5~1mg/m2混合生理盐水250ml进行缓慢滴注,连续治疗四周至六周为一个疗程。使用后,血小板会有所上升,但大部分患者在停止治疗后仍会面临下降的风险,只有少数患者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由于疗效短暂,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手术前的准备。
环磷酰胺的使用量为2~3mg/kgd口服或每次300~600mg/m静脉注射,每周一次。通常在治疗2~6周后可见效,如8周内未见效果则可考虑停药。对于有效的患者,可以继续用药4~6周以观察疗效。硫唑嘌呤的使用量为1~3mg/kgd,通常需要一个月才能见效。这些免疫抑制剂可以与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近年来国内外还尝试使用炔羟雄烯异恶唑(Danazol,DNZ)这种非男性化合成雄激素来治疗顽固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这种药物即刻效果良好,但维持时间较短。对于准备接受脾切除手术但需要血小板暂时升高的患者,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谈到脾切除疗法时,虽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缓解率高达70%~75%,但手术指征需要严格掌握,且应尽量延迟手术时间。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医学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我们对这些疾病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那些遭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