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探寻病因,明晰治疗方向
当我们谈及颅内动脉瘤时,首要之事便是深入了解其病因。治愈动脉瘤,非一日之功,而明确治疗方向则是关键之所在。那么,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未明确。一种理论指向先天性动脉壁缺陷,特别是在WILLIS环动脉分叉处,这里先天性缺乏动脉壁的滑肌层。另一种理论则关注动脉壁的后天性退变,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它们会破坏动脉内弹性板,逐渐引发囊性动脉瘤。一些感染性病变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其脱落物可能侵蚀脑动脉壁,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遭受的创伤也可能导致动脉瘤的形成。尽管这些原因多种多样,但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数并不以此为主因。
从组织学角度观察,动脉瘤壁仅有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和弹性纤维。肿瘤壁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弹性板消失。巨大的动脉瘤往往伴随血栓形成,甚至钙化。外观呈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血流形成漩涡。肿瘤顶部较为脆弱,约98%的动脉瘤出血都位于此处。破裂的动脉瘤被血肿包裹,顶部破口与周围组织粘连。
根据动脉瘤在脑内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别:
1.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以及中动脉瘤。
2.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脑后动脉瘤。根据直径大小,动脉瘤可分为小型(直径0.5CM)、一般型(直径0.6-1.5CM)、大型(直径1.6-2.5CM)和巨大型(直径大于2.5CM)。直径较小的动脉瘤出血的机会更多。颅内多发性动脉瘤也较为常见,约占20%,有时可发现三个或更多的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不可轻视,错误的认知可能导致治疗方向偏离,影响治疗效果。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颅内动脉瘤,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