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脊柱裂的诊断依据和分类
儿童脊柱裂的诊断依据与分类解读
身为家长,当得知孩子有脊柱裂的可能时,了解相关的诊断依据和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儿童脊柱裂的诊断与分类问题。
诊断依据:
1. 脊椎X线照显示椎板缺损,这是诊断脊柱裂的关键证据之一。
2. 孩子若出现双下肢功能障碍、尿失禁或畸形足等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3. 在婴儿出生后,如背部中央出现局限性的囊性包块,大小不等,则可能为脊柱裂的明显表现。
4. 肿瘤透光试验能够辅助诊断,如果内容物是脑脊液,那么会均匀透光;如果是脊髓或脂肪,则不透光。
5. 脊柱计算机体层摄影或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肿块与椎管的连接情况,内容物可能是脑脊液或脊髓神经。
分类情况:
1. 完全脊柱裂型: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长型裂隙。这种类型在X线检查中会被经常发现,但90%的病例并无明显症状。
2. 单侧型:一侧椎板与棘突融合,另一侧因椎板发育不良而未融合,形成纵向(或斜向)的裂缝。这种畸形通常不会引起症状。
3. 浮棘型:两侧椎板发育不完全,不相互融合,形成较宽的间隙。由于棘突自由漂浮,故称为“浮棘”。这种类型常伴随局部症状,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4. 脑脊膜肿出伴有脊柱裂:在脊柱缺损部位有囊状物,多发生在腰骶部。单纯的脑脊膜膨出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但如果囊壁很薄或已破溃,可能会形成脑脊液漏或合并感染。
5. 隐性脊柱裂:这种畸形很常见,只有脊柱管缺损而脊髓本身正常。没有神经系统症状。缺陷部位的皮肤常有一些异常现象如毛发、痣等。X线检查可以确诊。
6. 脊柱裂伴脊髓脑膜肿出:大多发生在腰骶部,肿瘤圆形,可能很大。除了脑脊膜和脑脊液,还有神经组织。发育不良的脊髓、神经等与皮肤相连。患者可能出现下肢瘫痪、尿失禁等症状。
了解这些诊断依据和分类,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儿童脊柱裂,及时带孩子就医,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