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乳糜尿的深入解析
乳糜尿,一种看似复杂的病症,实则有着清晰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我们深入探讨其病因:
乳糜尿主要源自两种原因:非寄生虫性与寄生虫性。非寄生虫性原因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等,会广泛侵犯腹膜后淋巴管和淋巴结,造成损伤或阻塞。而寄生虫性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丝虫病引起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是我国主要的丝虫种类,它们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进一步引发乳糜尿等阴囊并发症。
关于发病机制,我们了解到乳糜尿并非简单由单一因素引起。在学术历史上,曾有人认为尿液中的脂肪滴是由肾脏的特殊分泌导致的,但这一观点已被否定。事实上,这些脂肪滴是淋巴液中的乳糜颗粒。自19世纪起,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乳糜尿的发病机制,其中,Carter与Ackerman提出的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中国学者的深入研究,我们对乳糜尿的认识更为深入。
现代研究表明,乳糜尿患者的胸导管通常是通畅的。淋巴管造影术揭示,乳糜尿患者存在肾实质性淋巴反流。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鲁功成等通过电视淋巴造影技术观察到,胸导管的某一部位堵塞后,由于侧副径和淋巴静脉通路的开放,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梗阻。这意味着单纯的胸导管阻塞并不一定会导致乳糜尿。
那么,乳糜尿的真正发病机制是什么呢?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乳糜尿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可能是腹膜后淋巴管无张力扩张的结果。在淋巴循环动力学因素的作用下,丝虫引起的闭塞性淋巴管炎增强了淋巴管蠕动,如果不足以克服梗阻,淋巴管壁就会纤维化,淋巴管广泛无张力扩张,管内瓣膜破坏,功能不全,淋巴淤滞反流,淋巴管内压升高,最终可能导致乳糜尿的形成。肾盏穹顶淋巴管的脆弱性也为此提供了解释,为何乳糜尿的发生率远高于乳糜胸和乳糜腹。
乳糜尿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从非寄生虫性疾病到寄生虫感染,从淋巴管的损伤到胸导管的通畅性,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乳糜尿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