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变态反应应该做哪些检查
药物过敏的检测与诊断是防治过敏反应的关键环节。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还需通过一系列特异性试验,明确过敏药物的具体种类,这对防治药物过敏至关重要。
一般检查中,血液和尿液检测常能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和药物过敏特异性试验,以锁定过敏药物。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试验存在诸多挑战,准确率有待提高,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难以避免。
目前,常用的药物过敏特异性试验包括贴斑法、抓伤法、点刺法、结膜法、舌含法、皮内法等。其中,皮内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只适用于某些对皮肤无刺激性的注射液,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对于口服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或皮肤反应,当皮肤试验无法给出明确结果时,可在患者过敏症状消失、停止所有药物后,口服疑似过敏药物的单位剂量,观察24至48小时是否有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过敏刺激试验的使用应慎重,对于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止使用。假阴性和假阳性反应是药物过敏特异性试验中常见的现象。假阴性可能由于受试皮肤组织不存在过敏性休克组织、药物吸收有限、药物性质以及患者使用某些药物影响皮肤反应等原因造成。而假阳性则可能由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实验本身的非特异性刺激、杂质、染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
虽然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试验存在许多缺陷,但在预防严重过敏反应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青霉素和链霉素注射前的常规皮肤试验,在预防严重过敏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放射诊断和药剂诊断也是诊断过敏反应的重要手段。放射诊断包括胸部透视、摄影、支气管造影等,对某些异常反应疾病具有特殊诊断价值。药剂诊断则通过试探性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效果来侧面印证异常反应疾病的诊断。但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禁忌和可能的副作用。
药物过敏的检测与诊断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才能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地防治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