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诸多事件中,有一个道理始终不变:无论面对何种困扰,只要我们了解其根源,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这个道理,在医学界尤为突出。不论是面对哪一种疾病,唯有真正确诊之后,我们才能采取最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措施。而沙眼就是这样一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才能正确应对的疾病。那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如何诊断沙眼呢?
病原学检测是关键。
(1)涂片检测衣原包涵体:近年来,Papanicolaon染色法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沙眼衣原体包涵体,其敏感性高达83%,且操作简便,是筛查高危人群的首选方法。
(2)细胞培养法:虽然被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金标准,但由于需要较高的设备技术条件,难以作为常规的临床检测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分子生物学方法也逐渐应用于沙眼的诊断。其中,PCR技术以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不仅能确定沙眼衣原体的类型和血清型,还能用于疗效判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热启动的聚合酶链反应(hot start PCR,HSPCR)能显著减少非特异性扩增,降低假阳性反应。无论是用于诊断还是评价治疗效果,PCR技术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直接免疫荧光抗原呈阴性,但PCR检测仍为阳性,这可能是由于部分病原体DNA仍存在于体内,但这并不意味着病原体仍然存在。
在组织学上,沙眼衣原体虽然只侵入结膜上皮细胞,但其病理变化却能深入组织。早期病变可见表面上皮细胞变性脱落、深层增生、基质层新血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和乳头形成。浸润的淋巴细胞聚集形成滤泡,这些滤泡中心的变性坏死和吞噬细胞碎片,特别是含有核碎片的巨噬细胞被称为Leber细胞。沙眼结膜标本中可见多形核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基质中的炎症细胞主要是B淋巴滤泡,由淋巴细胞形成,浸润的浆细胞和分散在浸润中的浆细胞B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等。
沙眼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其根源在于细菌感染,因此提醒广大青少年要特别注意眼部卫生,保护眼睛免受细菌侵害。愿明亮的双眸永远是我们生活的助力,而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