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病理变化概述
本病从动脉中层和外膜开始,逐渐影响内膜动脉壁全层,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病理特征。
(1)形态变化:
疾病初期,病变主要集中于动脉中层和外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逐渐扩散至内膜,导致弥漫性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广泛而不规则的增生和硬化。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这些病变部位常伴随血栓形成。主动脉分支入口处的病变尤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疾病具有多发性特点,正常组织区域经常出现在两个受累区域之间,这是一种典型的跳跃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正常组织区域逐渐减少。老年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由于病变迅速进展,动脉壁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遭受严重损伤或断裂。在局部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下,动脉壁变薄,引发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这种情况在胸腹主动脉和右头臂动脉中较为常见,男性患者较多。
(2)组织学变化:
大动脉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肉芽肿、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其中,纤维化型是主要的病理类型,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即使在纤维化型中,也可能出现新的活动性病变。电镜观察显示,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细长,细胞器较少;部分细胞出现肌膜损伤、肌丝分解等变化。
(3)病理分类:
根据受累血管的不同部位,大动脉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涉及头臂型的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的胸腹主动脉型、单独累及肾动脉的肾动脉型、病变累及上述两组以上血管的混合型以及主要累及肺动脉的肺动脉型。
5.病理生理
大动脉炎的主要生理变化是远侧缺血和近侧高血压。病变导致的动脉部分阻塞或完全闭塞会阻碍远侧血流供应,引发缺血症状。这些变化根据阻塞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生理变化可能会加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只是对大动脉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进行了简要概述,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