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一种由感染丝虫的蚊子叮咬人体皮肤后引发的疾病。当蚊子叮咬后,微丝虫会进入淋巴管,随后微丝虫和成虫进入乳房淋巴管,引发丝虫淋巴管炎。这一过程伴随着淋巴管内外膜炎的生成,进一步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在成年女性的乳房部位,淋巴管非常丰富。乳房叶间和乳晕下拥有众多淋巴结,而这些淋巴结大多通过淋巴管流向腋窝淋巴结。乳房外象限是这种疾病的多发区域。
病发的乳房部位会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肿块,直径在1至5厘米之间,平均直径为2至3厘米。这些肿块可能是单个或多个并发。早期时,肿块质地柔软,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晚期质地会变得坚硬。截取的肿块中心有多个小囊,囊内充满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奶酪样物质。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看到出血和丝虫残留。囊的周围是充血的肉芽组织,随后是致密的纤维组织。
在病理形态下,镜下可见病变区淋巴管壁充血水肿,有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管壁增厚,纤维蛋白、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凝结形成的栓塞。在淋巴管壁上可以看到以死虫为核心的肉芽肿淋巴管炎和嗜酸性脓肿。这些脓肿中可以看到成虫和微丝虫的残留物。在嗜酸性脓肿周围,可以看到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结核样肉芽肿,其周围被肉芽组织包围。随着病情的进展,后期病变出现纤维化和钙化,淋巴管腔完全闭塞,出现淋巴淤积。小淋巴管可能会弯曲、扩张、破裂,导致淋巴液进入组织间隙。在淋巴沉积的局部,由于高蛋白淋巴液的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坚实、厚实的皮肤肿胀。
根据病理变化,丝虫病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淋巴管内膜及外膜发炎;亚急性期则形成结核淋巴管炎;而慢性期则表现为闭塞性淋巴管炎和钙化。
这一疾病对女性的乳房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及早了解丝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也提醒广大女性要重视乳房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确保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