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低血压的神秘面纱:病因与发病机制详解
高血压备受关注,但低血压同样不容忽视。许多低血压患者常常追问疾病的原因,今天,我们特邀权威专家为您深入解析。
一、病因
低血压,根据其起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 生理性低血压:在某些健康人群中,血压测值虽达到低血压标准,却无任何不适。长期观察后,除低血压外,其他系统器官均表现正常,这种情况不会影响寿命。
2. 病理性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还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和其他疾病。它又可细分为:
(1)原发性低血压:包括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低血压状态)等,无明显原因。
(2)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压降低。短期内可能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称为急性低血压。更多的情况下,低血压是缓慢且逐渐加重的,如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等,其防治主要应针对原发疾病。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血管舒张占优势,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内分泌功能障碍也可能参与低血压的形成,一些调节血压的物质如血管紧张素、肾素、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舒血管物质可能增加。遗传因素、营养障碍、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都可能与低血压有关。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患低血压的原因。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这些因素,可以降低患低血压的风险。但请注意,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您有低血压的症状,不必过于担心,尽快就医治疗,很有可能得到治愈。
了解低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预防和治疗的第一步。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疑虑,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