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青少年近视及其伴随的外隐斜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对于近视的青少年来说,矫正屈光不正尤为重要。在睫状肌得到充分麻痹后,应全面矫正近视,加强调节,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外隐斜现象。若存在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或混合散光的情况,更应积极矫正,以提高视力,增强融合收敛功能,为治疗外隐斜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关于三棱镜的使用,底向外的三棱镜以及同视机的训练,主要作用是增加综合收敛。对于较为严重的情况,效果可能不太显著。通过近距离的铅笔训练法,即笔尖从远至近再回到原处的反复训练,也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这些训练方式都有助于缓解外隐斜的症状。再来说说三棱镜底向内的治疗方式。佩戴底向内的三棱镜,虽无法增强肌肉力量,但在缓解视力疲劳方面却有显著效果。Parks(1975)对此方法特别推崇。镜片处方需控制在消除症状的最小程度,矫正外隐斜度的1/4至2/3之间。将棱镜置于单眼或双眼前,棱镜底部向内,可有效减轻视力疲劳症状。但需注意,此法也可能导致融合收敛功能减弱,症状复发。对于手术治疗,主要以加强内直肌为主,对一眼或双眼进行内直肌加强。手术过程中,内直肌每缩短1mm,大约可以矫正3至5△的外隐斜度。但手术治疗必须谨慎,需根据远时外隐斜度数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手术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症状缓解或消失,但外隐斜和症状可能复发;二是看近症状消失,阅读无碍,但看远时出现复视。对于后者,Hermann(1981)建议对双眼使用底向外的三棱镜进行按压,以解除复视问题。针对外隐斜及其相关视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从矫正屈光不正到三棱镜的使用,再到手术治疗,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在治疗过程中,务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