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性流感杆菌,一种革兰阴性短小杆菌,通常分为荚膜6型,其中b型具有最强的致病性。临床数据显示,近95%的重症嗜血流感杆菌感染均源自b型。这一病菌对年龄较小的群体,尤其是新生儿具有较大威胁。
新生儿可通过空气泡沫或接触分泌物感染此病菌。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甚至可以通过母亲的产道感染。这种感染全年都有病例,但通常在秋冬季节达到高峰。大多数感染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而遗传因素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疾病因素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早产、营养不良等都会增加感染风险。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气管插管,Hib感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对于易感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糖尿病患者等),流感嗜血杆菌易引发肺炎和败血症。病菌通过其特有的丝状菌毛粘附在口腔和鼻咽上皮细胞上,产生内毒素等成分,抑制纤毛运动,防止病菌排出气道。b型菌株的荚膜多糖具有抗吞噬作用,使病菌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随后,病菌通过丝状菌毛或粘附因子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植入后可在局部生长繁殖,进而引发呼吸道疾病、败血症甚至脑膜炎。
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杀菌抗体、补体、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作用。局部抗体SIgA能够防止流感嗜血杆菌粘附在呼吸道粘膜上。而高水平的抗LOS抗体和抗OMP抗体则有助于预防复发。补体能够通过两种途径激活,吞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共同作用以清除病菌。而那些先天性补体成分缺乏的儿童更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
嗜血性流感杆菌对特定人群构成较大威胁,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病菌的动态,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