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洞察:雾霾交织,空气质量恶化
随着空气质量的逐渐恶化,雾霾天气现象愈发频繁,危害加剧。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将雾霾天气纳入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雾、霾等词语来描述空气湿度高、能见度低的天气状况。雾与霾实则有着本质的不同。
雾,是当气温低于露点时,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若雾升高,离开地面,便会变成云。雾是由大量水滴或冰晶颗粒组成的乳白色悬浮系统,空气相对湿度接近百分之百。在工厂附近等悬浮颗粒浓度较高的地方,雾会呈现土黄灰色。雾的产生会降低空气的水平能见度,分为轻雾、雾、大雾和浓雾四级。
相较之下,汉字字典中的“雾”解释为云和雾的结合,气象学中则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小水滴。雾的出现时,水平能见度通常高于雾的标准,常常超过十公里。城市中因为空气中悬浮颗粒较多,提供了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核,因此也产生了更多的薄雾。据报道,深圳每年有上百天的薄雾天气。但薄雾虽然常见,在气象学中的使用却较为罕见,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概念和界定。
而雾霾这个词在历史书籍中是用来描述风沙天气的,但在现代气象学中,雾霾是一种天气现象,指的是大量非常微小的干尘颗粒均匀悬浮在空气中,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十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雾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紧密相连,城市中的机动车尾气等烟尘排放源释放的微米级小颗粒,停留在大气中,当遇到不利于温度和静风扩散的天气时,就会形成雾霾。
无论是雾、薄雾还是雾霾,这三种天气现象出现时,空气都显得异常混浊,颗粒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低下。特别是雾霾天气,更是应该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我们需要提高警惕,注意防护,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