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探究
新生儿DIC的发病机制与新生儿的特定生理特征息息相关。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患重症感染。他们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生理性下降,尤其是Ⅶ因子无法通过胎盘,加之肝脏合成功能不成熟,维生素K依赖因子普遍偏低,尤其是凝血酶原。新生儿的反应性低,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低体温、呼吸及循环衰竭、缺氧、酸中毒等状况。这些状况都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
一些产科因素如感染、缺氧、寒冷损伤、溶血等也会影响新生儿,导致DIC。例如,早期胎盘剥离、前置胎盘、严重妊娠高血压等胎盘损伤会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胎儿循环,进一步促进DIC的发生。
深入到发病机制,DIC本质上是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病理激活。致病因素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会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膜造成广泛损伤,激活凝血系统。缺氧、酸中毒、产科因素等也会损害组织或血管壁,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活性凝血活酶的形成加速了凝血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完成血管凝血。纤溶系统在凝血系统激活的过程中也被激活,主要通过形成的凝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纤溶酶形成后,作用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的抗凝作用强烈,可能加重出血。
新生儿DIC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个系统的互动。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理解这一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DIC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