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其症状多发于4至10岁的男孩,男女比例大约为5∶1至3∶1,而成人的患病率约为儿童的十分之一。近年来,此病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由于其症状多样且多变,常常会被家长误解为孩子的习惯问题或误认为只是简单的眼病、喉病,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虽然小儿抽动症并非危重疾病,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器官损害,但其长期存在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不小的障碍,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我们必须对这种疾病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运动或发声,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孩子们可能会频繁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抽动形式逐渐多样化,可能出现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等动作。这些动作常在孩子情绪紧张或焦虑时更加明显,而在他们入睡后消失。
发声抽动也是该病症的常见表现之一。孩子们可能会反复发出一些爆发性的声音,如清嗓声、呼噜声等,发音也可能出现不准或重音不当的情况。这些发声问题常常导致孩子们的性格变得急躁、任性和易怒。他们的注意力可能无法集中,学习成绩可能下滑。严重时,抽动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课堂秩序。
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复杂多变,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存在许多共存病症。这些共存病症的出现可能会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疗。及时发现和识别这些共存病就显得尤为重要。治疗时,如果同时存在共存病,可能需要以治疗共存病为主才能取得好转。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受影响的孩子们。只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走出困境,重拾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