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也被称为面肌抽搐,是一种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这种抽搐呈现阵发性且不规则,其程度不等,可能会在疲劳、精神紧张以及自主运动时加剧。它的起源通常始于眼轮匝肌,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面部。这种病症在中年之后更为常见,并且更多地出现在女性群体中。
由于面肌痉挛的最初症状往往是眼睑跳动,这种微妙的迹象往往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误解为“左眼跳财,右眼跳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眼睑跳动会逐渐发展成面部肌肉痉挛,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嘴角,甚至颈部。
面部肌肉痉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面部肌肉痉挛可以在静态状态下发生,突然发生痉挛,几分钟后缓解,且无法控制。而继发性的面部肌肉痉挛则通常是由面瘫后遗症引起的,这种类型只在眨眼、挑眉等动作时才会出现。
面肌痉挛实际上是一侧面神经受到刺激引发的功能障碍综合征。大多数病例只涉及一侧面部,双侧患者较为罕见,约占4%。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成人,发病率相对较高,约为64/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种疾病在家族中的多人出现尚未被证实为遗传性疾病,但早在16世纪的《瑶书》中已有相关记录。由于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难以治愈的疾病。直到近二十年来耳神经外科的广泛发展,这种疾病才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重视,现已成为耳科领域的重要疾病之一。这一病症的不断研究和治疗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