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主义名词解释(立宪君主制名词解释)
立宪主义名词解释(立宪君主制名词解释),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立宪主义名词解释(立宪君主制名词解释)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高考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时候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考试中却会出现,比如备考宪政,这是旧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新课标中没有涉及。所以面对高考,一定要掌握这个看似低频的考点,才能拉开距离。
一.含义
预备立宪,又称“预备立宪”,是指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为准备君主立宪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为什么叫“预备立宪主义”?因为1905年,清廷派载泽、端方等5位大臣出国留学,他们指出“今日公布宪法,目的不过是为宪法做准备。至于执行期,本来可以延长的。日本明治14年宣布立宪,22年开始建国。已经有效果了,可以模仿。”清朝统治者看中了“准备”这个词。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
二。背景
国际环境
(1)帝国主义扶植清朝的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2)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一个小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打败了俄国这样的专制大国,对清廷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国内情况
(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2)政治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资产阶级立宪派也日益活跃,他们要求宪政。
(三)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
三。目的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加强满清政府的统治。正如五大臣所说,“宪政有三个好处第一,皇位将是永久的;二是外部入侵会逐渐减少;第三,内乱将被容忍”。
四。过程
(1)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遣载泽、端方、戴宏慈、李胜铎、尚启亨五位大臣出国学习宪政;
(2)同年11月,命行政公署王编制宪法大纲,设立“宪法检查馆”;
(3)1906年8月,出国留学的五大臣在欧美日留学后回国,制定了立宪方案;
(4)9月1日,发布“准备仿立宪”法令。在这一法令中,宣布了立宪主义的原则,即“一切权力归于法院,一切舆论归政府管”。准备实行的时间是“若干年后,规模粗略,情况检查,各国参与立法,适当讨论实行立宪的期限,然后向全世界公布,视进展速度和期限远近而定”。准备内容是“精心制定各种法律,还要宣传教育,整顿财政,整顿军备,设置总巡官,使士绅百姓了解国家大事,准备宪政基础”。这些措施其实就是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政府要求天下所有“臣民”都要“忠君爱国”,“尊重秩序,维护和平以保留立宪公民的资格”,并强调第一步是“定官制”。
动词(verb的缩写)内容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和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成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如下所示
(1)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颁布23条《钦定宪法大纲》,其中“君主权力”14条,规定皇帝有权制定法律、说服各部门、设立官职、宣战和议和
(4)1911年5月,清政府取消军部等机构,公布规定的内阁官制,组建新内阁,由清王奕劻任宰相兼大臣。13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位,蒙古族旗手1位,满族8位,其中5位是皇族,被戏称为皇族内阁。在这一点上,清政府以预备立宪欺骗了中国人民。
(5)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宣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企图自救,但已无效果。(这是清政府在武昌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为了渡过危机而临时拼凑的“宪法”。没有实际意义,成为准备立宪的清政府破产的记录。)
不及物动词物质
维护封建统治的骗局。清政府借宪政之名,继续强化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正是满清贵族继续独揽大权,遏制和消灭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局面。
七。影响
(1)激化了清政府与满汉地主的矛盾,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自身的实力;
(2)暴露了清政府的真面目,使立宪派抛弃清政府而转向革命,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如果你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高考,或者喜欢历史,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
这个网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一键举报。
更多立宪主义名词解释(立宪君主制名词解释)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