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总督官职(明朝总督和督师)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明总督官职(明朝总督和督师),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明总督官职(明朝总督和督师)。
网友提问明朝总督经略督师,怎么划分战时权力大小?
优质回答明朝中后期是重文轻武的时期,明朝设立的总督,是一个能节制数个边镇的一个官职。此职务一般都是挂督察院御史或兵部侍郎官銜的文官出任,级别很高,武官也有,但和文官总督相比的话要相差甚多。总督是在无战事时和有战时得负责起自已管辖范围内的军事和政治。
督师职位要比总督高得多,也是文官出任此职,一般挂兵部尚书衔,可管辖数省的军事防务,包括剿匪类的事务,譬如(洪承畴)就是,督师是专督军事的一个职务。
经略是战时危急时设的一个专管军事的职务,如孙承宗兵部尚书加大学士衔督师辽东。也就是战时专职管辖带兵并指挥各项军事的一种职务。
以上三种职位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战时有督师专职节制各处总兵并指挥协调战事时的各项事务,三种职务都是有文官挂兵部衔出任。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总督
总督本来是朝廷临时授予文臣监督军事的一种官衔,带有军事巡查性质。
简而言之,总督不是常设职务,只是临时的差遣。
明代也是以文驭武,所以总督的地位很高,一般都是由高级文官担任,有时候直接是兵部尚书充当。
总督多负责多个省的军事,如宣府、大同总督、陕西三边总督。
自然,也有只负责一个省甚至几个市的总督。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开始常设两广总督。正德年间,一度将总督改称为总制。此后总督兼掌民政,成为地方军政首长。
(隆庆元年十月己亥)升兵部右侍郎曹邦辅,为本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边务。
督师
督师其实就是总督,在明朝,凡有大学士头衔的总督,多半被称为督师。
比如袁崇焕,崇祯元年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经略安抚使
早在隋代就有安抚大使,宋代成为常设职务。
安抚使就是朝廷派遣中央官员为安抚使来管理较大区域,如宋真宗时曾以王钦若(时为翰林学士)为四川安抚使,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北宋时许多沿边地区多设置此官以防边。
明代也是类似,经略多是高级将领的额外加衔,也有卫戍边疆地区的重要军官,比如辽东经略熊廷弼。
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这三个都是临时的职务,并不是什么官衔。
总督是专管地方军务的临时文官,一般都是皇帝信任的高级文官大员。
甚至皇帝还有可能让总督兼理巡抚,连地方行政权力也可以掌握。
这是相当危险的,如果总督有谋反的意图,就可以利用手中的军政大权,成为以往的藩镇。
但这种可能性比较低,毕竟总督都是皇帝精选出来的。而且这些文官不会亲自带兵打仗,部下实际掌握兵权的武将未必会同他一起造反。
一些时候,武官也可以可以担任总督,但绝对不会给与地方行政权,怕他们谋反。
经略和总督其实区别不大,但主要是武将担任,专门负责军事作战。
经略一般只是设置在边疆或者战乱地区,目的就是准备打仗。
其他网友观点总督出现在明朝英宗时期,经略虽然出现早,拥有实权在中期以后,督师出现在明朝末年。从战时权力来说,督师>经略>总督。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孙承宗
1.督师出现在明朝末年,以内阁大臣或兵部尚书等充任,赐尚方剑,权力在总督、巡抚之上。天启年间,明军在辽东对后金作战时多次失败,大学士孙承宗向皇帝请旨到前线督师。他带着尚方剑都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等地的军务,可以便宜行事。从其官职、职权来看,督师在统率军队时权力最大。
这是朝廷面对外来严峻的军事威胁下作出的临时任命,目的是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明朝已经腐败透顶,并不能挽救军事上的颓败。
2.经略之名早己有之。明宪宗成化元年,兵部尚书王复就曾经奉命经略宁夏和甘肃,他的任务只是到边防了解情况,然后向皇帝提出建议,没有统军作战的权力。
▲熊廷弼主持过经略辽东的军务
万历十八年,姚河一带官军与蒙古发生冲突,兵部尚书郑洛兼右都御史,经略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山西七镇边务。自此,经略兼总督,才有实际的军权,郑洛率军打败了入侵的蒙古部落。从此,经略开始成为权力很大的军队指挥官。
在抗倭援朝战争中,一位经略节制总兵3个,统兵10多万人,可见兵权很大。但此时经略只是临时派遣。
3.总督的设置经历了由临时到常设的转变。第一位总督是英宗期间的兵部尚书王骥。正统六年,王骥总督军务,征伐麓川。由此开了文臣指挥武将的先例。
成化五年,两广发生农民起义,朝廷任命韩雍为两广总督。从此开始,两广总督成为常设官职,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过蓟辽总督
这一时期,明朝的边患空前严重,在南方有倭寇,北方有蒙古族的侵扰。明朝设立的总督有漕运总督、三边总督、宣大总督、蓟辽总督等。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担任过蓟辽总督。
其他网友观点督师大于经略大于总督,督师一般都是挂着兵部尚书衔,甚至是内阁大学士担任。但督师未必是很确定的职位。如《明史谭纶传》有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而《明史戚继光传》曰会谭纶督师辽、蓟。这里又将总督和督师混淆了,谭纶总督蓟辽的时候还是“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按道理应该不算督师的,但因为他在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所以称为督师也未尝不可。而且,只要是挂了兵部尚书衔,即使是任命为“经略”,被称为“督师”也是可以的。
至于经略大多挂各部侍郎或者佥都御史。如(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庚申)起升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从字面上来理解,杨镐的实际职务是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经略辽东”,“经略”在这里当成动词来理解更为合适。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具体“经略“督师”的概念只看你之前的职务。“经略 督师”虽然比总督大很多只是因为一场战役或着外敌的威胁才有的,一但威胁解除,或者战役结束。很快就会被召回朝廷。督师,经略这类官职一般都是临时设定的,并没有长期设置的打算。
这些高级军事职位的管辖权和管辖区并不是很明确,似乎是遵循默认的范围,如果得到皇帝、内阁、兵部的支持,则权力更大一些,如当时戚继光和张居正这对“黄金搭档”戚继光的上司不听话张居正给他换,下属不听话给他换,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其他网友观点分工不同,谁得皇帝信任有圣旨,有尚方宝剑谁大。官衔有的挂兵部尚书,有的挂右督御使!
其他网友观点总督和经略,都是临时官职,相当于动词,比如总督辽东军务或者经略辽东军务,战时权力大小,取决于朝廷委派的官员本身权力大小,明代重文轻武,相当于皇帝委派钦差大臣,权力大小,不能一概而论,主要是皇帝授权,以及该官员原本在朝廷的权力
更多明总督官职(明朝总督和督师)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