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格格是谁的女儿,格格的女儿是什么
在很多清代的影视作品中,“格格”这个称谓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格格误认为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公主。比如《还珠格格》,乾隆皇帝的女儿都叫格格。事实上,这个术语是不准确的。
毛努尔哈赤前期,各种制度还很简陋,后妃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后妃的数量也很随意。他们的名字只是沿袭了满族多年的习俗。他们的妻子叫福晋,嫔妃叫侧妃福晋,到了太祖后期,福晋又叫菲达。
唐太宗在位初期,为了区分众多福晋的名字,唐太宗以福晋的居所来确定福晋的名字,如“中宫大福晋”、“西宫福晋”等。皇太极登基称帝后,改国号为“大清”,开始建立清初后妃制度。他登记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现任皇后,3354年的皇后文。
,皇太极还册封东宫宸妃、西宫贵妃、东二宫舒菲、西二宫庄妃。《清史稿》年被称为“五宫并建,位数皆明,间异渐”,形成了清代后妃制度的雏形。此时,清宫和后宫中仍有“福晋”、“格格”等称谓。
康熙朝后期,后宫制度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定和发展而逐步完善。康熙规定同期后宫有皇后一人,贵妃一人,妃嫔二人,妃嫔四人,妃嫔六人,贵人无定数,宾客不变,许诺不变。实际上,康熙朝的后妃制度并没有真正完善,因为后宫中仍有“格格”等爵位,只是没有“福晋”这样的爵位。
格格原本是满语的音译,中文意思是“小姐”、“姐姐”、“妹妹”、“姑娘”。入关前,格格是满族对君主、首领或一般女子的称呼。清人对“格格”的解释是格格是宗室中的女主、郡主、郡主、乡主、女族长。
原来皇太极即位后,规定皇后所生的女儿称为“古伦公主”,妃嫔所生或皇后在中宫所养的女儿称为“和硕公主”。在结婚之前,所有的皇家贵妇都被统称为“格格”。清代诸侯、郡王、贝勒、贝子、甄国公、符国公的女儿,在被封号之前,都被称为“格格”。如果封了,就分五等即诸侯之女,称为“和硕格格”,封郡主;国王的女儿是“多罗吉”,郡主;贝勒女是“Dorogege”,郡主;贝的孩子是“孤山格格”,郡王;镇主与辅国之女为“格格”,乡之君。如果以上五个等级都是侧室出生,就要降到二级。
但在清朝后妃制度不健全的时期,确实有一些皇帝的低级嫔妃,被称为“格格”。在制度完善的时期,县衙仍然用这个称呼来称呼宫中没有爵位的嫔妃。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牛克禄皇后在雍亲王府的时候,名字就叫“格格”。
在清初,格格被认定为皇妃,但这些贵夫人中,有一部分被选入宫中侍奉皇帝或太子,成为最低等的妃子。这些妃子虽然有一部分可以提拔,不多。宫里的嫔妃,大部分到死都只有一个姓或头衔。如果他们得到了皇帝的祝福,仍然可以葬在公主的花园里;如果没有,就只能葬在别处。其实她们的命运有时候比宫女还惨,因为宫女到了规定的年龄就可以出宫嫁人,这些宫女只能老死不相往来。
后世很多人习惯性的把格格当成公主,这也是有原因的。努哈赤有四个女儿,都叫“格格”和“公主”,让人误以为格格是公主。,这是一个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