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这组罕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病,在肾病综合征中独树一帜,属于增殖性肾炎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多样,但几乎所有患者均呈现蛋白尿和血尿并存的现象。
蛋白尿并非选择性,而血尿则更多表现为镜下持续血尿,偶有发作性肉眼血尿。这类血尿源于肾小球,尿中红细胞形态严重多样。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血压轻度升高,但也有个别患者,尤其是Ⅱ型,可能出现严重高血压,甚至在大剂量激素治疗后诱发高血压危象。
至少半数患者表现出肾功能不全,这通常预示着不良的预后。患者常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贫血的程度与肾功能下降的程度并不成比例,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红细胞表面的补充激活或毛细血管病变有关。
大约一半的患者在发病前有前驱呼吸道感染史,且四成患者起病前有抗“O”等迹象表明链球菌感染。部分患者可能表现出脂质营养不良,尤其是Ⅱ型病变,甚至可能在肾脏病的临床表现之前发生。临床上有X-连锁遗传的表现,先天补体和α1-抗胰蛋白酶发生抗胰蛋白酶缺乏Ⅰ型的情况也存在。肾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出现在肾病综合征中。
虽然个体差异大,但此病通常进展缓慢。其中,Ⅰ型和Ⅱ型在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上存在差异,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形式。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它们代表不同的疾病。Ⅱ型更倾向于表现出肾炎的征象,伴有新月体肾炎和急性肾衰的伴发率较高;而Ⅰ型肾病特征较多,常有先驱感染和贫血。诊断此病的主要依据是病理检查结果,可通过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来区分Ⅰ型和Ⅱ型。
该病还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乙肝相关肾炎等。这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查来进行准确区分。
虽然这种疾病在儿童、青少年中更为常见,男女发病率接近,但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在长期病程中可以相对稳定甚至逐渐改善。对于这类罕见病症的深入理解与鉴别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