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假膜性肠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多种辅助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方法:
1. 血常规与血液生化检查是关键。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状况。低蛋白血症也可能出现,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 X线检查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腹部X线平片可能无特殊发现,但也可能显示出肠麻痹、肠曲扩张及液平面。结肠水肿时,可能出现拇指样的自发性巨结肠。早期或轻度患者X线表现可能无特殊变化;晚期或病情严重时,可见结肠蠕动增强、粘膜增厚、肠曲痉挛及粘膜溃疡等现象。钡灌肠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一般不推荐进行。
3. 粪便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如果发现革兰阳性杆菌及其孢子,对临床判断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阶段培养细菌,可以检查是否存在大量革兰阳性细菌。
4. 细菌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一环。在粪便中培养出难以区分的梭状芽孢杆菌的病例占90%。为了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必须采用新鲜粪便,并尽量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将容器密封后迅速送检。
5.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假膜性肠炎的重要方法。当病变同时侵犯结肠时,特别是乙状结肠,通过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典型的表现,如粘膜红肿、斑块或融合假膜。通过活检,可以发现粘膜有急性炎症,假膜中含有坏死上皮、纤维蛋白和炎性细菌等。
6. 超声诊断能够提供有力的辅助信息。通过超声可以发现局部肠壁假膜、粘膜和粘膜下水肿引起的严重增厚。肠腔可能变窄或消失。右下腹的结核或肿瘤等假肾征也能通过超声诊断发现。良好的超声诊断仪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水平,并发现伴随的腹水等疾病。
7. CT诊断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偶尔也能发现低衰减增厚的肠壁,为诊断提供线索。
假膜性肠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血常规、X线检查、粪便检查、细菌学检查、结肠镜检查以及超声和CT等辅助检查,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