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探索膈疝的奥秘: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膈肌的部分缺损是膈疝产生的根源。膈肌,作为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分隔,其周边有三个主要的附着部位:胸骨部、肋骨部以及脊柱部。而膈疝的好发部位也有三个:
位于Bochdalek孔,也就是双侧肋骨后缘与腰部肋弓外缘之间的三角形间隙。这里形成的疝被称为胸腹裂孔疝或Bochdalek疝。这种先天性膈疝占据了总数的85%至90%,其中左侧更为常见,占比高达80%。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大约为每1万名新生儿中有1至3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症的患儿中,有大约四分之一伴有其他畸形,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畸形。主要症状为呼吸窘迫,常见于新生儿。随着医疗观念的不断改善,治疗效果也日益显著。
胸骨后疝或Morgagni疝也偶尔出现。这是胸骨外侧缘与双侧肋骨内侧缘之间的小三角形间隙发生的膈疝。尽管临床上较为罕见,但仍需引起注意。
食管裂孔疝则发生在食管裂孔。这个裂孔周围与食管壁之间有坚强的结缔组织连接,但两侧较为薄弱。如果发生缺损,就会形成食管裂孔疝。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特别是儿童,正逐年上升,我国尤为多见。尽管过去在欧洲较为常见,但在北美则很少见。但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儿科专业X线医生的努力,这种疾病的诊断率逐年上升。
在发病机制方面,当肠道在怀孕第10周返回腹腔时,由于胸腹裂孔的存在,肠道甚至胃、脾、结肠、肝左叶都可能通过这一裂孔进入胸腔。肺发育不良与膈疝紧密相关,其严重程度与内疝的形成时间和程度有关。临床表现受到肺泡和肺动脉血管床表面积以及其他畸形的影响。如果新生儿患有膈疝,开始呼吸后吞咽空气进入胸部胃肠道,就会加重对肺的压迫,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威胁生命。也有少数儿童在新生儿期的症状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胸腹裂孔缺损较小,肺发育损伤较小,病情相对较轻。
膈疝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到生理和病理的多个方面。对于家长来说,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