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肿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
一、治疗方法概述
对于脑干疾病的患者,首要任务是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控制感染,确保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针对延髓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鼻饲、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等手段。若颅内压升高,应使用脱水剂和皮质类固醇药物以改善神经症状。
二、手术治疗的演变与现状
脑干肿瘤的治疗曾被视为手术“禁区”,由于脑干区域集中了许多关键神经核团和网状结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脑干肿瘤手术效果已显著改善。尽管手术风险仍然存在,但对于较局限、分化较好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Ⅰ等级等,积极手术切除预后较好。对于良性型脑干肿瘤,全切除手术方式可望实现根治。
手术目的包括明确肿瘤性质、建立脑脊液循环,以及尽可能完全切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则力求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部分切除以达到内减压效果。术后,胶质细胞瘤患者接受放疗和化疗以延长生存期。
手术入路需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术中需温和操作,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并借助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密切观察脑干功能。若术中发现呼吸和心跳异常,可暂停手术,待恢复正常后再继续。
三、放疗与药物治疗
放疗长期以来被视为治疗脑干肿瘤的主要手段。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后,70%至90%的患者在接受第一个疗程的放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尼莫司汀、卡莫司汀等药物也常用于脑干肿瘤的治疗,用药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和体重进行合理搭配。
四、预后因素
脑干肿瘤的预后与多个因素有关。部位、病理性质、治疗选择等都会影响预后。例如,脑区肿瘤的预后通常比脑桥肿瘤好;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胶质细胞瘤的术后生存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成人患者的预后较儿童更为危险。根据随访数据,上脑干肿瘤的复发率较低,而肿胀型肿瘤的术后效果最佳。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干肿瘤的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风险仍然存在,但合理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