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精神分裂症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每一次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都让我们慎之又慎。对于患者及其家庭而言,这一诊断名词往往承载着超乎病情本身的精神压力。患者常常会疑惑,我并无“分裂”,为何医生会给出精神分裂症的结论。针对这一问题,业内专家虽有改名之议,如香港将精神分裂症改为“知觉失调症”,但我认为,相较于改名,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分裂症有基本的了解。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罕见性问题,其实它的终身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约1%,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许多人都正在与这一疾病抗争。它并不罕见。
关于病耻感。我们要明确,得精神分裂症并不可耻。每个患者表现的症状都大致相同,与他们的性格、人品和财富无关。这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你并没有错。
精神分裂症是可以治疗的。随着近十年来药物治疗的发展以及心理康复治疗的重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情况良好。虽然有些患者可能会逐渐走向衰退,但专业的维持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状况。
每一次诊断都是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就像面对一个肿瘤患者,我们希望能是良性的,但如果是恶性的,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在诊室与病房中,我们时常面对家属的疑虑:“我的亲人真的是精神分裂症吗?”他们可能会认为这只是睡眠不好、情绪问题或是想多了、遭受挫折打击等原因导致的。但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如果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丰富,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我们必须如实告知家属。因为只有及时面对,才能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帮助患者康复,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我们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疾病。精神分裂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深入了解、积极治疗、用心护理,患者就有可能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