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艺短句(民国文艺句子)

生活百科 2023-04-30 18:05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民国时期文艺短句(民国文艺句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民国时期文艺短句(民国文艺句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导语朱自清,现代诗人、散文家。1919年开始发表

?

1.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朱自清

2.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朱自清 《细雨》

3.只剩飘飘的清风, 只剩悠悠的远钟。 眼底是靡人间了, 耳根是靡人间了 ——朱自清 《独自》

4.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

5.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朱自清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6.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朱自清

7.我觉得我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 ——朱自清 《论无话可说》

8.古语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他之于无隅,这五年以来,有如一日,真是人所难能的! ——朱自清

9.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翻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想有几分秋意似的。 ——朱自清

10.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朱自清

11.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12.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

1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进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

14.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朱自清

15.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朱自清 《教育的信仰》

16.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

17.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听着萧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这是由她的动作而来的;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 ——朱自清

18.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

19.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

20.因为人生有限,我们若能夜夜有这样清楚的梦,则过了一日,足抵两日,过了五十岁,足抵一百岁;如此便宜的事,真是落得的。至于梦中的“苦乐”,则照我素人的见解,毕竟是“梦中的”苦乐,不必斤斤计较的。 ——朱自清

21.区区一衣带水,却分开了两般人。但轮到艺术,两岸可是各有胜场,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就雅起来了。 ——朱自清

22.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无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 ——朱自清

23.在欧亚两洲的交界处,有一段路颇有些中国意境,绵延不断的青山与悠然流着的河水,在几里路中只随意曲了几曲。山高而峻,不见多少峰峦,如削成的一座大围屏。车在山下沿着河走;河岸也是高峻,水像突然掉下去似的。从山顶到河面,是整整齐齐的两叠;除曲了那几曲外,这几里路中都是整齐的。整齐虽已是西方的好处,但那高深却还近乎中国的山水诗或山水画。河中见一狭狭的小舟,一个人坐着缓缓地划桨,那船和人都灰暗的颜色;这才真是中国画了。 ——朱自清

24.北来以后,不知怎样,夜夜有梦,而且不一其梦。但我究竟是新升格的,梦尽管做,却做不着一个清清楚楚的梦!成夜地乱梦颠倒,醒来不知所云,恍然若失。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象寂然——只有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我此时决不起来,必凝神细想,欲追回梦中滋味于万一;但照例是想不出,只惘惘然茫茫然似乎怀念着些什么而已。虽然如此,有一点是知道的梦中的天地是自由的,任你徜徉,任你翱翔;一睁眼却就给密密的麻绳绑上了,就大大地不同了! ——朱自清

25.第二天傍晚过贝加尔湖;这是一个大大有名的湖,我所渴想一看的。记得郭沫若君的诗里说过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真是美丽而悲凉的想象。在黯淡的暮色中过这个寂寞的湖,我不禁也怀古起来了。 ——朱自清

26.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27.有湖,有悬桥;湖里鹈鹕最多,倚在桥栏上看它们水里玩儿,可以消遣日子。周围是白金汉宫,西寺,国会,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桥栏上的人却能偷闲鉴赏那西寺和国会的戈昔式尖顶的轮廓,也算福气了。 ——朱自清

28.踮着脚,伸着颈,只知道“等待”的人!他们事 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却专作为等待 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须等待明天的 明天了。 ——朱自清

29.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彩灯;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朱自清

30.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地过着这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我说过大海,他正是大海上的一个小浪;我说过森林,他正是森林里的一只小鸟。恕我,恕我,我向那里去找你? ——朱自清

31.平常想到西伯利亚,眼前便仿佛一片莽莽的平原,黯淡的斜阳照着,或者凛冽的北风吹着,或者连天的冰雪盖着。相信这个印象一半从《敕勒歌》来,一半从翻译的小说来;我们火车中所见,却并不如此惊心动魄的——大概是夏天的缘故罢。荒凉诚然不错,但沿路没有童山,千里的青绿,倒将西伯利亚化作平常的郊野了。只到处点缀着木屋,是向所未见。我们在西伯利亚七日,有五天都下雨;在那牛毛细雨中,这些微微发亮的木屋是有一种特别的调子的。 ——朱自清

32.我寻了二十三年 只有影子 只有影子啊 近近近,眼前 远远远,天边 唇也焦了 足也烧了 心也摇摇了 我留泪如喷泉 伸手如乞丐 我要我所寻的 却寻着我不要的 因为谁才能从撒旦手中 夺回那已逝的花呢。 ——朱自清 《自从》

33.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 《匆匆》

【人物评价】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 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7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

这次,我也曾找了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干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消极抗战,对共产党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回到北平以后,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对编撰《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闻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录《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这些文字在他辞世之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丽风格。

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而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人物影响】

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朱自清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他治学严谨,取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

冰心是中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那么她的故居,大家有参观过?

冰心故居 - 人物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翻译家和优秀的社会活动家。1911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

冰心故居 - 北京故居

中剪子巷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张自忠路北侧从东往西数的第一条胡同,南起张自忠路,北止府学胡同,长约230米。

明代,称“剪子巷”(含今北剪子巷);清乾隆时,将“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南侧的“小街”并入,统称“剪子巷”;宣统时,将“剪子巷”一分为三,分别称“南剪子巷”、“中剪子巷”和“北剪子巷”。

中剪子巷33号,旧时的门牌是中剪子巷14号,在胡同西侧一条凹进去的夹道内,院门面南,现在是一个很简陋的“小门楼”。据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舒乙先生考证“小院实际上是三合院,没有南屋。进门东边有个旁院,当时住着一家旗人,姓祁。在大门口,谢宝璋①先生加了一座影壁,上面有电灯,旁边可放花盆。还有一面有个小空场,谢老先生在那里架了秋千供孩子们玩,是儿童小乐园。邻居们称这里为谢家大院。”如今,中剪子巷33号大致格局未变,它衰老了;大门口的影壁和儿童小乐园不见了,可院墙外有一棵香椿树枝繁叶茂。

1913年,冰心随全家从福州迁居北京,在这个院子里住了整整十年。这十年,冰心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就连“冰心”的名字也诞生在当时的中剪子巷14号。《〈冰心全集〉自序》写道“我醖釀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两个家庭》是冰心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极大地激发了冰心的创作激情。她说“我一口气又做了下去,那时几乎每星期有作品,而且多半是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之类。”

对于这个院子,舒乙先生说“这里是冰心先生第一批作品的诞生地。它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摇篮’。这是它的骄傲。”[1]

1913年,父亲谢葆璋出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举家北迁,住进了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今张自忠路中剪子巷33号)的三合院。在这座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

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

故居里还有八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大多是根据冰心老人的回忆而重新撰写镌刻的。正厅上有四副对联,当中一副写着“立修齐志,存忠孝心。”仿佛告诉人们主人的气节与为国为民的抱负。三副是“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兴寄东山与北海,人非西蜀即南阳。”“雷霆走精锐,风雪净聪明。”

在左门的边厢内屋,是冰心祖辈藏书的地方,取名“紫藤书屋”,有两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在南面有一堵短墙,门额上书“绿萼”。走进小门,里屋是一间仅10平方米左右的小书斋,它是冰心童年读书的地方,斋里有一副对联“学如上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冰心故居 - 福州故居

地址杨桥东路17号

性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故居大门原面向南后街,现改在杨桥东路17号,占地面积614平方米,主体建筑三进,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原建筑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有一条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还有自成院落的附属建筑——南、北院。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横有小天井,天井南端一座花台,昔时种一丛腊梅,正朝卧房窗门口。

隔墙外南侧“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塾课徒之所,这里培养出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进入大厅可看到柱上贴有一对朱红楹联,上联是“有子万事足,有子有孙更有八个曾孙,足足足”,下联为“无官一身轻,无官无累更无丝毫债累,轻轻轻”,表达了冰心祖父知足常乐、淡薄名利的高风节与超然气魄。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由于冰心老人早年追随其父在外求学,旅居燕京,她对于家乡的老屋总是情致深闻。

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福州杨桥路与南后街交界处),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有特殊意义了。

林觉民、冰心故居坐落在三坊七巷南后街与杨桥东路交汇处。这里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也是1919年在国内报刊上率先披露巴黎和约的内容、从而引燃五司运动导火线的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因为长民与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们的祖辈已在此处居住了几代人。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殉难,林家为避祸,举家迁到光禄坊早题巷,并将房产拍卖。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购得这所宅院。从1911年夏到1913年秋,冰心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快乐时光。

“一座宅院,两位名人”、“一个世纪前,福州三坊七巷杨桥路上的一座老宅里”,先后走出了林觉民、冰心两位名人。日前,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经过修缮重新布居。在林觉民故居内恢复冰心故居,对外开放。并把原来位于这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移到于山大士殿去。

重新修善一新的故居。大门一右、一左分别竖挂着“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的牌匾。故居周边环境已整治一新,拆除了原有不协调的景观建筑,植树、植草皮。

建筑特点

冰心在《我的故乡》里对此地有这样的描述,“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生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我看着就想起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北方的四合院里涌动大片的阳光和风沙,喧闹着的人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黄黄的毛月亮才摇碎一地槐花的清香。这里却是安静的——青石板铺地,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临窗一角,竹影摇曳,梅溪沁寒。这幽静的居处是主人寄托心志的场所,林孝颖,即林觉民的养父像所有封建文人一样,虽满腹经纶,却注定了落魄沮丧。觉民,据说少时就聪颖过人,读书是过目不忘。林孝颖曾泯灭的“入仕”愿望便日益坚定,他认定,如果林家要重振雄风,那么这个人就是林觉民。

展览馆

冰心(林觉民)故居占地面积614平方米,馆内原陈列福州辛亥革命史料。2004年1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林觉民故居里恢复冰心故居,把原来位于这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迁到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总指挥部旧址———于山大士殿。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现在则专作为展览林觉民和冰心两位名人的展览馆。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宅院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扩建杨桥路时,保留下后部分,进行修复,并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先改为“林觉民、冰心故居”。

冰心故居忆旧事,三坊七巷体古风

12月14上午,游览福州闽江滨之后,回到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2009年1月完成保护性修复工程,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不乏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故居,很多住宅内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形成小的庭院园林。颇有可观。

我们参观了南后街口右侧的冰心旧居。这里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以其就义前慷慨激昂而又儿女情长的《与妻书》闻名于世。林觉民牺牲后,谢家购买了此宅,这里这里也是冰心的故居。而且近代才女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一处建筑住过三个名人,意义不一般。

这所建筑位于闹市,却闹中取静,十分清雅。白墙灰瓦的院落,四周古木浓荫,显得十分清净。高高的院墙隔开了外部喧嚣。院内青石铺地,假山点缀,花木扶疏。房屋结构紧凑,古色古香,临窗一角,竹影摇曳,梅溪沁寒。正是怀古忆旧之地。几间旧居内分别展示了林觉民和冰心和林徽因的事迹和旧照、悠悠岁月留遗迹,令人回思绵绵。

出冰心故居,就去参观三坊七巷。走在南后街上,感觉与昨晚的夜景又不相同。两侧都是二层仿古建筑,门前都挂着成串的红灯笼。街上游人不多,店铺也没有开门。

我们先进了左侧的郎官巷的二梅书屋。二梅书屋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旧居。始建于明末,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二梅书屋一屋跨两巷,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现在这里是“福州民俗博物馆”所在。

书屋二进西墙外的小庭院,修复后显得十分幽静,有一株根抱假山石的古荔枝树,据说这棵古荔枝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与塔巷一墙之隔的园中,还有一座假山,小巧精致,假山前有个小鱼塘,整座庭院十分雅致。

1、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2、宋朝有个包青天,断案如神保平安、七侠五义是好汉,英雄豪杰美名传、今有雷锋好榜样,助人为乐传四方、

3、陶瓷故乡在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陶器出现在史前,瓷器始于东汉间;洁白如玉薄若纸,透明如镜能照面;生活起居离不开,陶瓷文明震世界、

4、看中国的历史之路犹如西游记,历经坎坷,终成正果、看中国的经济市场犹如三国演义,各路群雄,争显才能、看中国的和平之路犹如水浒传,无论争斗,最终统一、看中国的婚恋市场犹如红楼梦,滥情增多,各自纷飞、

5、茶圣陆羽茶文化,一本《茶经》传天下,一杯清茶意悠悠,举手投足显风流,饮茶静心能生津,静坐品味悟茶道,参悟人生苦与乐!

6、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7、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8、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至今行,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白石大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身在文化名古国,自豪感动受鼓舞!

9、北京,彰显祖国的体育文化贝贝游泳——速度快,晶晶举重——成绩好;欢欢射箭——得第一,迎迎长跑——用时少;妮妮体操——姿势美,大家拍手——齐叫好、个个都是小冠军,喜看五星红旗飘、

10、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11、大棚菜,遍地花,科学种田靠文化,绿色食品进万家,蔬果宝宝长得壮,全民健康你我他,我要游遍全中国,祖国文化顶呱呱!

12、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

13、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4、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15、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6、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17、千年古国、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

18、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19、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20、我赛跑,刘翔笑;我投篮,姚明拇指翘;跳台跳马自由操,足球排球把水跳;游泳击剑又射击,举重竞走和柔道;我要做个全能手,世界排名我最高。

21、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22、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23、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24、中华江山美如画,群山交错如龙舞,千江万河碧水流,无垠草原绿如菌,豪气儿女爱中华。

25、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26、新加坡则从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

27、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28、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29、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一方面走向国际化的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迷失。这是多么可怕!没有别具特色民族文化,必然无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的尊重!

30、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31、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先悟境界。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32、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33、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34、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35、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3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在西学东渐之过程中,在西方强盗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夷东倭欺辱我族百年之后,国人痛定思痛,曾以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带来了国家民族的衰弱,曾一度自轻,厚今薄古,重西轻东。但在社会文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时,又祭起传统文化的法宝,希冀能从中获得灵气、吉利和智慧,重塑文明发展模式,寻找人类发展希望和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悲剧式的喜事。但不管世局悲喜和命运跌宕,传统文化能重新回归人心,为人类文明带来希望,也还是合乎了传统文化的上合宇宙规律。

37、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包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38、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著名学者季羡林应邀为北大学生讲讲“国学”,一个在当时颇显冷僻的题目。季羡林劝同学们找一个小教室,以免人太少,“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人的报告厅,连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在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这让季羡林热泪盈眶,认性病网为大家对国学的热爱“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确,作为中华文明的观念载体,国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花开满树,标示着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之后的“精神还乡”。

39、弘扬民族文化,正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在亢奋的社会时代,弘扬民族文化,可能曲高和寡,费力不讨好。不过,让人欣喜的是,一些有民族责任感的媒体扛起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近段时间,东北新闻网精心制作了四挡弘扬传统文化的视频节目,这四期节目分别为《解读千字文》、《精武辽宁》、《国乐之声》,《复礼》,这四档节目可谓是亦文奕武,奕乐奕礼,融合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比较全面的诠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细细品味,虽然每期节目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但却让传统文化不在的霉涩难懂,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这些沉睡千年古老语句被时代换唤醒,变得鲜活生动。这些古老的中国文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穿越时空,一个个叱咤风云了历史人物,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在脑海中不断的穿梭。

40、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事实上,早在、世纪,中华文化就已是欧洲宫廷中的时尚,文化巨匠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出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一时。时下“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地,也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这份宝贵的遗产,更应该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砥砺情操、促进人格修养的宝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野,贾谊“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的智慧,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国学传统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更多民国时期文艺短句(民国文艺句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