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公司组建方案(建筑公司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公司组建方案(建筑公司管理体制)、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建筑工程公司组建方案(建筑公司管理体制)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一、混合所有制的历史进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混合所有制被彻底讨论。自此,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展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号文件相继出台,从基本原则、改革流程、操作规则、实施方式等方面明确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框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论述,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更长远的规划。
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操作指引》),将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流程分为可行性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实施方案、履行决策审批程序、清产核资、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等几个步骤。并且从公司治理和管控模式、三项制度改革、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央企混改中“改革机制”的具体操作要点。
2013年至2020年,中央企业开展了4000多项混改措施,引入社会资本1.5万亿元,混改比例已超过70%,其中与上市公司合作的混改占大多数,上市公司总资产和利润分别占中央企业的68%和86%。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处于加速阶段。
二,建筑企业混改的必要性
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以下简称“54号文”)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近年来,大量国有企业应通过外需转型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治理机制和监管体系没有跟上;很多国企都在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应对国内需求。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来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统计显示,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是好是坏,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始终高于国有企业。比如,根据相关数据,2018年11月末,民营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可以获得138元的营业收入,而国有企业只能获得63元的营业收入,即民营企业的回报率是国有企业的两倍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民营企业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时能够更加快速灵活地进行调整。在此背景下,国家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将民营企业灵活的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引入国有企业,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帮助国有建筑企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做强做大。
目前,整个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口,原有的商业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投资建设模式的改变,原有行业现有的项目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市场竞争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建筑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和全过程服务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国有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建筑企业需要改变自身
建筑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原有的单一或联合体的招标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市场的需要。因为新的市场要求企业具备大型综合项目开发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原有的形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引入战略投资者补充企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战略资源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特别是行业相关的大中型上市公司,有利于规范企业发展,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吸收先进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资金实力,扩大资本总量,增强对资本市场的感知,进而扩大国有资产的影响力,拓展公司的业务领域和区域市场。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帮助国有建筑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活力。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现在企业越来越把人才战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重视人才,包括对人才的招聘、管理和激励,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伴随着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我们可以在员工持股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员工持股是先进公司普遍采用的员工激励方式,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进步,使企业在生成中发展成长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现代化,构建先进的人力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的身份从“员工”转变为“合伙人”,进一步增加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共同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绩效。
三。建筑企业混改的可行性
54号文件已经规定“非公有资本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入股、购买股份、认购可转债、换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国企不断探索创新国企混改模式。除了股权转让、增资扩股、股权置换、发行可转债等常用模式外,新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双向混改、混改上市、公益性混改模式逐渐成为新的主流混改模式。
从2020年国企混改的实践来看,有很多组合,比如股权转让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增加员工持股、股权转让转员工持股、资本和股份市场化改革等。其中,“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两种组合更受国企青睐。
在众多方式中,建筑企业大多采用增资扩股、引入战争投资和员工持股等混合方式。
01增资扩股
国有建筑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国企混改的常见方式。战略投资者一般是指熟悉某一行业、资本雄厚的出资人。他们的特点是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整合经验,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业、市场、商业模式的参考,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人员、管理方式、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帮助被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创造和实现更大的价值。战略投资者分为“产业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或者说“战略投资者”,有很强的产业背景,更关注项目和企业本身,注重获取长期利益,甚至可以考虑30年到50年。在控制权问题上,产业投资者要求目标企业转让控制权,或者进入董事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财务投资者,或称“财务投资者”,具有明显的资本市场导向,更关注行业周期和证券周期,注重3-5年的短期回报。由于缺乏融资企业所需的经营资源,财务投资者一般不会觊觎融资企业的控股权,但协议中会有财务回报要求,甚至会有严格的对赌条款。
设定合理的分成比例。合理的股权比例有利于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解决虚假产权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共赢局面。按照战略匹配、资本共赢、资源共享、管理协同、文化融合的原则,依法合规选择混改标的、合理设计股权比例,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的放大效应、保值增值、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02员工持股
另一种常见的混改模式员工持股激励。055-79000(郭子发改[2016]133号)(以下简称“133号文”)从员工持股范围、股权结构、股权比例、投资方式、股权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指导意见,是国企混改过程中开展员工持股项目最重要的文件依据。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在实施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两点第一点是做大蛋糕,让员工分享增量利益,不要轻易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第二点,混改过程中的员工持股不同于全民所有制时代的大锅。而不是人人持股,甚至不是持股。而是基于员工的贡献,实行差异化的持股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以绿地集团为例,绿地集团参与了贵州建工、Xi安建工、广西建工、天津建工等多家建筑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均以增资扩股、员工持股等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贵州建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在评估贵州建工股权价值时扣除重组成本等不合理资产后,绿地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增资12.094亿元成为贵州建工股东,从而获得贵州建工70%的股权。增资扩股后,双方在一年内完成工商变更手续,随后贵州建工实行员工持股,员工股权来自绿地集团持有的股权份额。最终,贵州建工的股权结构为绿地集团持股51%,贵州SASAC持股30%,管理层和核心员工持股19%,形成多元化的股权比例
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至今,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已过半,混合所有制改革户数超过总户数的70%,留给我们参与其中的机会很少。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央企已经完成了“混”的一步,但下一步的“改革”还远未完成。如果用“改革”来激发企业活力,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建立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这才是混改的应有之义。“混”是国企的外需,“改”是国企的内需。外需向内需的转变,考验着国企混改的真功夫和硬实力,也是国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中建政治研究院作为专业智库,愿意参与国企混改大潮,协助国企完成真正的混改,而不是简单的“混一混”。
更多关于建筑工程公司组建方案(建筑公司管理体制)的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