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茶道的人,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
无论是喝茶还是喝酒,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中国人很重礼,倒茶的时候注意不要倒满欺负客人,敬酒的时候一定要倒满,以示诚意。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长辈提到的这个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研究过它的含义。与其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赏钱,不如探讨一下这句谚语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倒茶是茶道中的禁忌行为。了解茶的人都知道,反复品茶是必须的。一壶茶需要冲泡几次,倒几杯,一杯不可能倒太多。而且客人品茶,还需要观察汤色,闻香气。茶叶还剩三分,杯沿下方还有一个空间,香气不易散去,品尝更方便。最重要的是趁热喝茶。太满的话,客人难免会溢出来,很容易烫到客人或者摊在桌子和客人的衣服上,让客人莫名其妙的尴尬。而如果客人为了避免溢出而急着用嘴喝,失去了喝茶的兴趣,就更有冷落客人的嫌疑了。另外,让客人一直喝茶到七八分饱才请大家吃饭,真的很不礼貌。
品茶是一件高雅的事。中国的雅人们讲究笔墨留白,饮茶也是如此。留三人间,是对客人的一种慎重和考虑。和客人喝茶时,依然保持豁达谨慎的心态,时刻告诫自己言行谨慎,留有余地。满盘皆输,谦受益,这才是喝茶的大智慧。
茶圣陆羽对茶的“度”有自己的看法:“茶是节俭的,但不应该是粗放的。若粗放,其味平淡。”在他看来,不管多贵的茶,都是简单舒适的。倒茶和茶点就行了。不宜用太多的水冲泡,会使其变得沉闷;不宜泡太久,时间长了反而会苦。《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画家王蒙,嗜茶如命。他不仅喜欢自己喝茶,还喜欢邀请朋友一起品茶。那时候的文人墨客中不流行喝茶的风气,很多人不爱喝茶,所以每次王蒙邀请他们去家里,大家都会有点害怕,开玩笑说去王蒙家里是在遭受“水的悲剧”。
喝茶是一种优雅的行为,其优雅在“度”字之上。失去了度,就失去了客人之间的和谐。倒酒要讲究一个“满”。酒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饮料。古代粮食产量低。在荒年,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经常喝酒。所以很多人准备酒,首先是为了祭祀祖先或者鬼神。而且古人喝酒讲究“无逸酒”,意思是喝酒一定要干净,不能浪费。时至今日,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无论是去别人家做客,还是去酒馆喝酒,别人都要斟满酒,直至溢出。据说这是日本江户时代,上流社会为了宣扬自己的富有而倒酒,酒是故意洒出来的。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家奉上酒,通常以满杯表示诚意。当然,灌酒并不意味着下一步就是吃肉猜拳,胡说八道,一直喝酒。古人喝酒也很讲究礼仪,而不是像今天的人一样大吃大喝。
《汉书》上写着酒是百礼之首。邀请客人喝酒,主人除了选择自己的厅堂之外,还会选择鲜花盛开或者幽静的竹林设宴。我们所熟悉的竹林七贤,经常聚集在竹林中,这七位儒雅之人在竹林中饮酒交流,是文坛上的浪漫佳话。
从周朝的宴会开始,主人和客人之间喝酒和倒酒就有了一套既定的规则。客人按老少顺序入座后,主人需要在取杯前洗手。在.之后
满酒指的是客人的真诚和热情,而不是自我放纵。除了唐朝的英雄,中国古代人喝酒也一直提倡“柯文”,意思是你可以多喝点酒,但要确保不会发脾气,失态。《论语》曰:惟酒无涯,乱也。所谓君子,喝酒可以自得其乐。到了清代,文人对自己的饮酒礼仪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并出版书籍教育后代。
虽然历代以来人们一直遵循“以酒敬人”的待客原则,但上流社会的人或学者对自己的饮酒礼仪也是要求很高的,社会上一度出现“君子节酒”之风。所以,无论是喝酒还是喝茶,都是中国古代人“中庸”的智慧。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和真诚,落实在行为的自我约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