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营销对话大全,电话营销技巧和话术模板
新浪科技范夏葵
“我在瓜子二手车App上浏览了一下,马上就接到了骚扰电话。”
网友@桂东在微博吐槽,称自己没有在瓜子二手车平台注册,也没有留下手机号,却被工作人员多次骚扰。“每隔一段时间给我打电话。以后谁还敢看他们的App?”
像桂东这样深受骚扰电话困扰的网友不在少数。在微博上,数百名用户抱怨他们每天都被电话骚扰。在黑猫投诉上,关于骚扰电话的投诉有3300多条。
“去了医院,然后就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指名要冻结我的医保卡。”
“自从我买了房子,装修公司、信贷公司、家具公司的骚扰电话就没停过。”
“我只想安静地睡一会儿。结果三四个骚扰电话打进来,感觉头都要炸了!”
……
信息时代,垃圾短信、网络诈骗、骚扰电话已经成为社会的“顽疾”,久治不愈。
今年315晚会,央视曝光了AI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随后,工信部对相关企业进行了严厉处罚,并表示将加强对骚扰电话的治理;8月,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曝光个人信息泄露地下黑产。两天后,工信部约谈中国移动,并组织召开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会议,对个人信息贩卖现象进行了沉重打击。
不过,尽管监管部门多次“磨刀霍霍”,相关企业和运营商也表示将下大力气整改。但事实表明,电话骚扰仍然困扰着用户,一些企业还在公共场合疯狂扰民。
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就没有办法根治吗?
是谁在泄露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是骚扰电话泛滥的最根本原因。
如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在网站或app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很容易被“有心人”捕捉到,比如“刚刚浏览网站,手机号就泄露了”。
这种“高科技”在2017年被媒体曝光,其背后是一条名为“移动访客营销”的黑色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不法分子利用运营商系统的漏洞,盗取访客手机号返回接口,根据接口开发所谓的“移动访客营销”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就是一个植入了恶意代码的“黑客爬虫”。
而有“营销需求”的网站运营者会从代理商那里购买这项服务,并在自己的网页中植入恶意代码。后来,当用户访问网页或应用程序时,运营商可以在后台看到用户的手机号码、搜索关键字等详细信息。
图片江西卫视
早在三年前,这种手机访客营销“服务”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从工具开发、销售代理到买家,整个利益链条分工明确,覆盖全国几十个省份。据悉,当时约有4万个网站内置了这项“服务”,每天都有数百万网民的个人隐私被泄露。
2017年底,公安部门联合互联网公司开展“过滤行动”,破获全国首个“手机访客营销”黑产团伙,抓获涉案网站负责人26名及多名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还联合百度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利用AI技术围剿黑产,先后开展了5次有针对性的黑产对抗。
,即使“移动访客营销”平台受到重创,一些商家仍在竭尽全力。新浪在微博上搜索关键词“浏览、信息泄露”发现,近日有不少网友反映在浏览某网页后接到骚扰电话,而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二手车、现金贷等领域。
除了恶意抓取用户数据,倒卖个人信息也是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一大“毒瘤”。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来源恩
《财经》曾经报道过80%的数据泄露是企业内鬼造成的。通过这些“幽灵”之手,大量包含用户信息的“文档”源源不断地流出,在各种微信群中“曝光”。这些证件都有详细的信息,包括公民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屋信息等具体内容。
,据法制日报报道,QQ等社交平台上隐藏着一条“信息倒卖”的黑色产业链。成千上万条用户信息被“上架”出售,明码标价“一万条信息800元”,而且这些信息会“每周更新,保证准确”。
针对如此疯狂的个人信息倒卖现象,国家早已出台相关法律。根据《刑法》:“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虽然法律条文中有明确的标准,但能否起到震慑作用,还要看执法部门的处罚力度。
“现在国内对倒卖信息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因为执法部门管不好。”运营商领域的研究专家对新浪科技表示,难点在于用户的举证环节。“用户要举报,要有充分的证据,不仅要证明自己的信息确实被泄露了,还要查出是谁泄露的。”而且,即使举报成功,也不一定会被受理,“因为受害人的金额需要达到一个标准,才会有人管理。”
目前官方的态度是“民不举官不究。除非发生重大事故,否则没有人会照顾它们。真的是这样的情况。”上述运营专家表示。
谁被骚扰了?12321举报中心发布的最新月报显示,2019年2月,共接到骚扰电话3.7万个,其中贷款理财、非法催收、电话轰炸信息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24.2%、15.7%、9.3%。
随着现金贷的兴起,贷款、理财、催收等骚扰电话呈爆炸式增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用户对骚扰电话的投诉主要集中在理财和暴力催收方面。
新华社报道称,
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家名为“中邦金融”的公司,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可以拨打2000个电话,即使是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才算合格。
金融机构这种漫天撒网打电话拉客的方式,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家住北京的杨先生向新浪科技透露,“自从他买了房之后,每天都能接到四五通骚扰电话,类型涵盖保险理财、贷款等。”杨先生还提到,“这些电话主要集中在95、17开头的号段。”
据了解,杨先生所接到的骚扰电话,其实是通过呼叫中心和虚拟运营商号码打来的。“95”开头的8位数号码属于呼叫中心号段,“17”开头的号码属于虚拟运营商号段。
呼叫中心本来就是用来做客户营销的,也就是所谓的“电销中心”,而虚拟运营商则相当于三大运营商的代理商,通过从三大运营商处购买通信服务,重新包装形成自有品牌。
为什么这两个号段会成为骚扰电话的“重灾区”?一方面是因为资费便宜,一名业内人士称,“虚拟卡(170、171号段)的资费,可以比三大运营商便宜一半以上,买得多价格也会更优惠。”另一方面,虚拟运营商的业务管理比较松懈,实名制贯彻不力,导致该号段的手机号可以被批量购买,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根据12321举报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3月,接到针对虚拟运营商号码的举报达到194件次,环比上升了165.75%。
“不过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虚拟运营商犯错后,最终被处罚的往往是三大运营商。” 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指出,由于虚拟运营商是跟三大运营商签约,所以工信部的监管会直接找到后者,“三大运营商有权利、也有责任对虚拟运营商提出一些约束。”
“可是三大运营商想管好又很难。” 付亮称,虚拟运营商的规模都比较小、投入也有限,“如果你管得严了,他可能就没了。”所以,碍于合约关系,三大运营商对虚拟运营商的经营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专家运营商应承担起相应责任
在骚扰电话链条中,有四个角色倒卖信息的公司或个人、实施电话骚扰的企业、提供呼叫服务的系统和供应商,以及传统的三大运营商。
业内人士认为,治理骚扰电话的难点在于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中,各利益方互相包庇纵容,消极放任,导致监管混乱,问责机制缺失,所以,在治理骚扰电话上,仅仅依靠一个政府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进行联合整治。
在执法方面,人民日报近日倡议,各执法部门应该组织力量,根据媒体报道提供的线索,第一时间跟进查证,在挖出罪魁祸首的,摸清整个黑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查清每个环节上相关主体的性质和责任,斩断信息泄露的产业链,严格依法让它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付亮指出,运营商是连接电话骚扰行为的企业和被骚扰用户之间的关键一环。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提到,对骚扰电话进行预防和管理,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能力。
进入2019年以来,三大运营商屡次被工信部约谈,可是依旧收效甚微。8月9日,工信部就骚扰电话问题约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北京、河北两省市分公司公司,要求其重点加强语音专线和码号等通信资源管控。
对于运营商的监管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权认为,应当将相应的惩戒与约谈结合起来,使得整治骚扰电话不力的运营商受到惩罚,这样才能保障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