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与深层病理:白血病的多维观察
在探寻白血病的深层病理过程中,我们首先从外周血开始。血红蛋白的明显下降,往往呈现中至重度的情况,与此白细胞数量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当我们深入观察血液涂片时,可以观察到白血病细胞的分布相对均匀,它们类似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原始和幼稚细胞。这些细胞呈现出形态上的特征,如AML的多种分类标准,包括M1、M2、M4和M5等。而在ALL中,则可见到L1和L2型的细胞形态。值得注意的是,白血病细胞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呈现不均匀分布,表现出髓系和(或)淋巴系的特性。在中国的一些报道中,部分病例还可见到Auers小体。
对于化学染色的特征分析,我们有数据显示HAL患者的化学染色表现多样。例如,POX阳性在多数案例中表现为阳性,但也有少数为阴性;PAS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阳性;NAS-D-AE在加入NaF后,部分案例被抑制。我们还对细胞免疫标记进行了深入检测。使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我们发现T淋巴细胞具有特殊的CD3标记,尤其是胞质CyCD3先于膜表达;而CyCD22被认为是B-ALL最敏感的标志,在AML中未见表达。最近,CD20作为B-ALL抗性的更可靠表达方式被更多关注。MPO是髓系最可靠的标志之一,CD13和CD33也是粒细胞系的重要诊断标志。
在细胞遗传学层面,本病的染色体变化尤为复杂。常见的变异包括t(9;22),-5/5q-,inv(16),11q23以及t(8;21)。Cuneo等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特定染色体变异与特定的细胞特征存在关联。例如,含T淋巴细胞特征的AML常出现染色体变异数据t(15;17),inv(16)及-5/5q-和/或-7/7g-;含B淋巴细胞特征的AML则多见T(8;21)(q22;q22)及t(q;22)等重排;而含髓系标志的ALL则可能出现t(9;22),tllq23和14q32等变异。这些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白血病的深层病理机制。
白血病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疾病。从外周血到深层病理,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变化,还可以通过化学染色、细胞免疫标记以及细胞遗传学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其病理机制。这为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