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有一群患者正面临着生死边缘的考验,他们正在遭受体温过低的折磨。当身体从剧烈的颤抖转变为一种嗜睡甚至精神错乱的混沌状态时,他们的状况已经变得极为紧急。对于医者而言,首要的任务是防止患者进一步散热,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加剧他们的危险。
面对那些看似已经失去生命的病人,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决定。若患者已无呼吸、无脉搏,我们应当立即启动心肺复苏。若他们距离权威医疗机构不远,我们应迅速将其送往医院,并在途中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对于那些距离医院数小时路程的患者来说,是否立即启动心肺复苏便成为一个严峻的选择。长时间的循环不足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害,即使是在深度低温的情况下。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若患者仍有微弱的心跳却被误认为已经死亡而开始心肺复苏,可能会引发室性纤维颤动甚至死亡的风险。部分专家建议在医院附近的患者可以稍微等待,在心肺复苏之前确保患者处于液体和电解质的平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或纤维震颤的行为。寒冷的心脏异常脆弱,任何突然的震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对于体温过低失去知觉的患者来说,他们无法自行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体温。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特殊手段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保暖措施,无论是外部加热还是体内保暖都要兼顾。同时应立即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无需调整血液温度,但必须将pH和PO2恢复到正常水平。若需进行心脏复苏,患者应立即被安置在45至48摄氏度的水中浴盆内迅速恢复体温。长时间浸泡在冰水中可能导致体温过低的患者在成功恢复温度后仍然有可能恢复知觉,即使他们的核心体温已经低至惊人的26摄氏度。在确认患者死亡之前绝对不能放弃任何挽救生命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恢复几率相对较高,而成年人则较低。在恢复温度的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因为血液pH、钾和钠等元素的变化可能瞬间发生影响患者的生命状态。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严谨而细致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