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主要侵袭腰椎颈椎,脑干或大脑也可能受到波及。患者可能会出现瘫痪的症状,其特点是双侧不对称,并不按照周围神经干的主导区域分布,同时不伴有感觉障碍的不平衡。病情发展可能缓慢或紧急。
在疾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至39℃之间,伴随着多汗、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炎症。大约经过2至3天,体温可以恢复正常。在1至6天后,患者会再次发热,与第一次发热形成两个明显的发热高峰,即所谓的“双相热型”。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肌肉疼痛、知觉过敏、项背强直、肢体瘫痪等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在小儿麻痹症中表现尤为明显。
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分为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轻型小儿麻痹症占临床感染的比例高达80%至90%,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患者在接触病原体后3至5天可能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喉咙痛、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24至72小时内恢复。患者还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和关节、肌肉酸痛等。
重型小儿麻痹症则在轻度过程后往往稳定几天,然后突然发生。更常见的是,疾病没有任何前驱症状,尤其是在老年儿童和成人中。潜伏期通常为7至14天,偶尔会更长。发病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头痛、颈部和背部僵硬、深部肌肉疼痛等症状。有时,患者还会感到过敏和异常。在急性期,可能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此后,病情可能不再进一步发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肌肉无力或瘫痪等症状。这些症状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伤的部位。
还有一种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病毒只在消化道内繁殖,不产生病毒血症或浸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仍然可以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来,并且可以在体内找到特异性的中和抗体。
对于脊髓损伤和小儿麻痹症,及早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了解这些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及时识别疾病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