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演变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亦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是一种迅速发病、症状严重的疾病。其名称源于心内膜的病变,具体表现为溃疡或脱落。
此病的病因主要由毒性强烈的化脓性细菌引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其次是溶血链球菌,甚至可能由肺炎球菌引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内膜炎主要发生在正常的心内膜上,主要侵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则较少受影响。病变主要集中于瓣膜的心室面,这与血流对瓣膜的冲击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密切相关。
从病理角度看,瓣膜闭锁边缘往往会形成较大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呈灰黄色或灰绿色,质地柔软,容易脱落,形成细菌栓子,可能导致器官梗死或多发性小脓肿。在严重的情况下,瓣膜可能出现破裂、穿孔,甚至腱断裂,导致急性心瓣膜关闭不全,后果严重可能猝死。
当急性心内膜炎病程超过6周,演变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病情可能会延长数月甚至更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由毒性较弱的细菌引起,例如草绿色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能是口腔和咽部的正常菌丛,在特定情况下如拔牙、扁桃体切除术等可能会出现暂时性菌血症。肠球菌、真菌等也可能引发心内膜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中。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更为复杂多样,包括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以及栓塞和血管症状。发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全身症状。对于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可能仅以发热等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甚至可能掩盖心内膜炎的症状。除发热外,还可能伴有肺炎、肠炎、脓胸、皮肤感染、炎等。心脏主要表现为心脏杂音性质的变化和新的杂音的出现。
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控制感染是核心。应尽快给予大量抗生素,选择杀菌力强的联合药物。加强护理,注意休息和饮食营养,必要时进行输血等治疗。对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演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期更有效地应对这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