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孩童好动背后的真相:何为多动症?
每个孩童都充满活力,但有的孩子的活泼却超出了常规,甚至有些演变成多动症。多动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一、脑损害介绍篇
孩子的活泼好动,有时可能是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的信号,导致脑功能轻微失调。有研究显示,约有85%的患儿可能是由于额叶基底核系统或尾状核功能异常造成的。这其中,母亲孕期疾病、分娩过程异常以及生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毒或脑外伤等都可能是诱因。
二、饮食习惯探寻篇
饮食之中,也隐藏着孩子好动的秘密。研究发现,摄入含有过多酪氨酸或色氨酸的食物,如驴肉、鱼片、奶酪等可能诱发多动症。含有过多调味剂、食用色素以及水杨酸等化学物质的食物也可能导致多动。还有,摄入含铅量过高的食物也可能引发多动。检测发现,多动症孩子的血中某些微量元素如维生素、铁、锌缺乏,而血铅含量却过高。
三、遗传素质探索篇
遗传也是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证实,遗传与情绪和行为障碍之间有密切关系。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及其亲属,在童年时也曾患过此病。多动症儿童亲生父母的某些精神疾病和人格特征也较高。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双卵孪生儿。这些都表明,遗传素质在多动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生化功能障碍研究篇
儿童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与脑内儿茶酚系统功能不足有关。神经递质的缺陷影响功能调节和信息传递,导致孩子动作增多、注意障碍和学习困难等。当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类神经递质浓度降低时,会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导致多动。近年来的研究还显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当多巴胺增高时,行为可能变得外向化,导致攻击和激越行为;而去甲肾上腺素和另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作用则相反,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行为。当多巴胺增高而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降低时,就会出现多动等症状。这些生化功能障碍因素也为多动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