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治疗慢性胆管炎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清除胆管梗阻因素,确保胆道流畅。在急性发作期,需先控制病情,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 胆管扩张支撑引流:针对长节段胆管狭窄的患者,无法一次性切除病变部位时,医生会在胆管内置入支撑管或进行U形管引流。特别是当胆总管需切开且存在肝外胆管的弥漫性狭窄时,医生会采用Bakes胆道扩张器对胆管进行上下扩张,同时对Oddi括约肌进行缓慢渐进的扩张。为防止肝内胆管破裂和出血,初期使用的导管较细,之后逐渐更换为更粗的导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至2年甚至更长时间。
2. 胆肠吻合支撑引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狭窄情况,选择适合的胆肠吻合术形式,并在吻合口处放置内支撑或经肝引流管。
3. 胆管狭窄段切除:对于肝外胆管节段狭窄或肝内胆管狭窄较轻的患者,医生会选择切除狭窄的胆管段,然后进行胆管端对端的吻合,或用血管蒂修复胆囊瓣、圆韧带或空肠瓣。
4. 胆管内膜剥出术:此手术旨在增加胆管内径,但技术难度较高。
5. 原位肝移植:对于持续性黄疸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或弥漫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上述手术方法无法奏效,此时肝移植可能是长期治愈的希望。某些研究中心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进行肝移植后,经过一定时间(如几年),肝移植的效果显著,病情严重的患者效果更为突出。
6. 门体静脉分流:对于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手术时常面临大量出血的风险,因此可以采用分期手术。若患者状况良好,可先进行门分流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黄疸,之后再进行彻底的肝门胆管手术。病情严重者则先进行胆管减压以缓解肝功能损伤和减少黄疸,再进行门体分流和肝门胆管手术。
以上手术方法均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