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成因
本病主要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发,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0%~92%。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是常见的致病菌。感染的主要路径是通过相邻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形成的脓毒栓,经由血流引流进入海绵窦。例如,面部眼睑疖、眼睑腺炎、痈、丹毒、蜂窝织炎、鼻窦炎以及扁桃体炎等,都会通过面部静脉、眼部静脉和眼静脉等途径,将感染传播到海绵窦。咽喉感染可通过翼静脉进入海绵窦。中耳炎和乳突化脓性炎症则通过岩窦进入海绵窦。还有一种感染方式,是直接从相邻部位如蝴蝶窦炎、乳突炎等传播到海绵窦。从远处化脓性病变传播到海绵窦的情况则较为罕见。
(二)病理机制
这一病症在眼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化脓性炎症,周围炎性病灶通过血管迁移至眼眶,引发急性化脓性栓塞性静脉炎。其临床表现与脓毒性海绵窦栓塞或急性眶蜂窝织炎相似。另一种形式主要是血栓形成,如眼静脉的血管直径增大,管壁增厚,并伴随炎性细胞浸润。在这个过程中,血栓形成可能是无结构的纤维素凝块,充满整个血管。血管质地变得坚硬,管腔完全闭锁,也可能扩散到分支。旧血栓形成后可能逐渐机化或重新开放。
深入解析这一病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细菌入侵后,通过释放毒素和酶类,引发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随着炎症的加剧,血管壁受到损害,导致血栓形成。这一过程可能引发局部组织的坏死和功能障碍。由于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可能会加重组织的缺氧和坏死。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还可能伴随有免疫反应的参与,进一步加重病变部位的损伤。
这一病症对眼部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了解病因和病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发展过程,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