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肺炎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发的感染。这种微小的生物形态独特,呈现细丝状、圆柱形,拥有12至18个活跃的螺旋,其两端尖锐如钩,总长介于6至20μm之间。它们以旋转的方式运动,展现出强大的穿透能力,即使在常规的染色检查下,也呈现出革兰染色阴性的特点。在特殊的光学显微镜下,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它们明亮的活动螺旋体形态。
在电子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钩端螺旋体的结构包括外膜、鞭毛(轴线)和柱状原始质体(细菌体)。这些微生物依赖氧气生存,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在常用的柯氏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钩端螺旋体对干燥和常规消毒剂的抵抗力非常弱,极易被杀灭。
至1986年,全球已经发现了23个血清组和200个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在中国,已经确认存在19个血清组和74个血清型。不同的钩端螺旋体对人体的毒性和致病性存在差异,一些类型甚至含有溶血素或其他毒素。
这些有毒的钩端螺旋体可以通过受损的皮肤或正常皮肤,以及通过鼻子、眼睛、口腔和胃肠黏膜进入人体。由于它们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可以迅速通过血管壁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一旦进入血液,它们会大量繁殖,并侵入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
感染后的潜伏期大约持续一周,这期间菌血症的症状表现明显。随着病菌的扩散,毛细血管、肺、肝、肾、心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会受到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理反应。这种病症的发展过程既复杂又危险,需要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