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英语)
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英语),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英语)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的
一、学习按空间方位顺序,语言简洁、透彻、生动。
二、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优秀技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教学设想
一是教学目的,二是教学重点。什么样的中心来解释是本文的难点& # 039;的教学。
二、可以用道具(核船模型)或幻灯片(核船图片)配合教学,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个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我们的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最优秀、勤劳、聪明的民族。他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不朽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其中,最令人惊叹和惊叹的是源远流长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根不起眼的根,却能幻化成栩栩如生的鹰,这就是根雕。一块看似废弃的石头,却能突然变成山水,木头,石头,鸟,鱼,虫草,或者万里长城的缩影,是玉雕。不仅如此,300首唐诗的所有诗句都可以刻在一根头发上,这就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我们今天正在研究的浙江魏学洢《核舟记》号明末绘画,是数百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和民间艺术家精湛雕刻技艺的辉煌展示。
第二,安排课内预习
请利用字典和黑板上的预习题自己阅读这篇文章(有些问题需要写在自读本上)。
1.本文来源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书里)。
2.为文章注释和解释单词,用铅笔标出难句。
例子浪费、华丽、宽敞、遮阳篷等
(2)无论什么情况,各有各的情态等。
3.尽量分别概括文章段落的意思(要求用词简洁,每个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以下问题
(1)核船的尺寸是多少?
(2)雕塑家在这么小的核船上雕刻了多少人和物?
(3)雕塑家是如何巧妙地安排这些人物的?
(4)虽然这篇文章叫做& quot纪& quot,是叙事吗?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整个内容安排的核心是什么?
三、巡视教室,掌握学生& # 039;自学,从而为下文的文本分析提供素材和依据。
第四,朗读课文。
1.让三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每个学生大声朗读两段。朗读完后,其余同学会对该同学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或指出他的发音错误,或纠正他不当的断句;或者称赞它的成功。
2、老师指导朗读的要领
发音要尽量使用标准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异读、假字、多音字,一定要仔细推敲。只有核对事实证据,才能通读通顺,理解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被称为& quot句子阅读& quot被古人。文言文断句水平和读者成正比& # 039;阅读水平,阅读量,文言文的底子,基础,语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可以提前把握,对文言文有好处。
阅读和理解课文。例如,单词& quot傅& quot和& quotGai & quot在句子的开头一定要断开,所以& quot盖达潘素赤壁云& quot不能被误读为& quot盖达潘素赤壁云& quot;,断句与句法关系密切,主谓宾成分一般要断开;,断句必须与句子的意思一致,歧义或谬误可以& # 039;不要被错误的句子打断。,
3.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全部内容有一点感悟和理解,教师可以要么随身携带,要么作为范本阅读,努力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达到通顺。"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quot。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第五,讨论课文
虽然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一个字& quot纪& quot,是否意味着它是一种叙事风格?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一个款式吗?
这个讨论问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 # 039;预习和细读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比较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对& quot纪& quot古代汉语中的风格文言文。
学生& # 039;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讨论
(1 )& quot;记住& quot对象和内容
(2)表达和语言
这个问题应该在这节课结束时提出,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章和资料,分组讨论。
第二课时
,阅读全文并将其导入& quot研讨会文本& quot一流的。
这个题目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1)从对象和内容来看& quot记录& quot、《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其他& quot记录& quot是真实的场景,如& quot桃花源& quot和& quot小石塘& quot,这显然属于游记的叙述;《核舟记》作者& quot记得& quota & quot核动力船& quot,一种手工艺品,其目的是展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大智慧,很可能是作为说明文来写的。
(2)从表现手法和语言来看,前者几乎都是用描写性的文字来描绘和渲染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本文经常使用客观的解释语言,采用各种科学的解释方法。这可以区分两种不同风格的文章,都是& quot注释& quot。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一种着重写人的文体& # 039;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叙事的基本特征是叙述性和具体性。所谓记叙文,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的状态的一种特征。具象,就描写而言,指描写事物、人物& # 039;的处境、面孔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一个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以解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介绍事物、阐明事物的实用方法。主要用于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形状、性质、原因、作用、结构、关系或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内容的了解;
(二)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普及性;
(4)解释性表达;
(5)组织结构;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的反复阐述和鉴赏,可以区分两种风格,两种语言。
(以上问题一定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提出问题的时间不一定是绝对的,可以放在清词之前或之后。素质好的同学,提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句子内涵和语言风格的理解;另一方面,你解释完话之后再讨论,这样你就赢了& # 039;不要把你的口舌浪费在空话或空话上。第二,这个问题讨论的程度不要太深,马上就停,学生自己体会。)
第二,继续讨论正文,分析文章的第一段和第六段。
1.学生对第一段和一段的理解提出质疑,然后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示和引导。
2.让学生一起翻译和阅读,并按要求课文大意。
第一段总经理在微雕上下了很大功夫(引王讲解物——核船)
第6段& quot容量& quot称之为技能。
3.讨论(1):两段都是& quot一般解释& quot。什么&
讨论(二):从开头和结尾两段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这艘核船的情况时,紧紧抓住核船的是什么样的特征?这两段中的哪些句子和单词你看到了这一点?
紧密的中心应该是巧妙的雕刻技术和超自然的。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和一节的三句话有效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相关词,如& quot王步& quot和& quot曾布& quot等等。
4.为了加深对这两段的理解,做一个课堂练习,指出并翻译下列短语
因潜象形,各有情态,留核舟为一人,曾无盈桃核狭。
三。分析和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是对& quot核动力船& quot。作者是如何解释它们的?试着把这四段分成两部分。怎么分才算合理?
正确的分段是
第二段到第四段是一个部分,第五段是一个部分。前者显示的是船的前部,后者显示的是船的后部。
2.这种安排遵循的是什么顺序?
从正面到背面,从主要到次要。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解释一下主舱的结构。
(2)强调相关词
单词& quot奇数& quot& quot奇数& quot读作j,但它不是& quot奇数(q)& quot;& quot乔奇& quot。
& quot之间的比较可儿徐庶& quot和& quot池中之鱼,可出百头& quot。
& quot面对面& quot:& quot彼此相对& quot。
的音、形、义和词性三& quot。
(3)这段话在解释客舱中部的情况时,重点是什么?
应该是八扇小窗,上面刻着苏轼& # 039;16字句子。
(4)除了小屋,这段话还有其他解释吗?
是的。第一句话大致解释了核艇的长度和高度。
(5)想一想。整艘核动力船只有& quot八分& quot龙和& quot两个小米高& quot。小屋就更无足轻重了。但在对小屋的描述中,作者强调窗户多,文字多。你觉得有什么用?
正是通过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 quot奇巧,精灵& quot。
(6)领悟苏& # 039;的句子。,找出它的诗意;二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为下文对苏& # 039;的形象。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少字多讯的简洁品格。
第三类
1.检查第1、2和5段的背诵。
《核舟记》 《核舟记》
第二,让学生解释几个句子。
1.品尝剩余的核船和覆盖大潘素赤壁云。
2、开窗看,雕花栅栏相视。
3.,它的长度并不有利可图。
4、盖上桃核,缩小。
第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提问并谈论相关单词
那些戴着皇冠,鬓角很多的人,如果有话要说,膝盖一比,绝对挺直。(将它们与单词& quot属于川流不息& quot和& quot属于作文要记& quot。
2.解释和评估翻译。
3.讨论(1):本段介绍弓部分;这是什么意思?
描述船头三个人的样子和态度。
学生们分别朗读描述苏甘、鲁直(黄庭坚饰)和佛印的句子,并告诉我们此时此地雕塑家们在试图渲染什么样的心态。
从& quot苏和黄一手拿着一卷书& quot,& quot左手轻抚鲁直& # 039;回来了& quot在东坡诗中,& quot右手指着卷轴,好像有话要说& quot在鲁直,还有& quot纠正头和提高眼睛& quot在佛印,雕塑家& # 039;意在表现他们豁达开放的心态,说明他们在山水的背景下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中。
(2)作者在解释弓里的三个男人时,谁更着墨?为什么?
这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开始当面写& quot戴着王冠却有许多庙宇的人& quot。因为雕刻做得很仔细,作者说这是t
有很多地方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东坡的描写& # 039;的出现,引进了& quot衣服褶皱& quot东坡和鲁直,以及佛印& # 039;他左臂上丢失的珠子是什么?珠子可以被生动地记住& quot。
(4)一起读这段话,把解释和描述的顺序整理出来,试着背诵这段话。
这段话介绍了人物的表情,其顺序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从人物的上半部分到下半部分描述。
第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翻译。
仰卧,面向脊柱,太阳穴,看背部,让视觉末端无声。
2.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数词使用的差异。联系上一节看一些例子
(1)长八分左右很奇怪。
(2)左右各四个,共八个。
(3)三个人坐在船头。
(4)共读一手卷。
(5)横卧。
(6)靠在秤上。
(7)三十有四个字。
,,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 quot数量词名词& quot用现代汉语来说。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什么& # 039;效果如何?
拟人船尾水平躺着。
比喻惯用右手的人背对着背。
丁真左手摸炉子,炉子上有个锅。
,要清楚地区分这两个句子的非比喻性特征& quot如果你大喊& quot和& quot如果你听到噪音& quot。虽然这两句带有比喻性的词语& quot若& quot,它是一个表达观者的动词& # 039;的心理感受,用来表达暧昧的意思。这个词后面的非名词(可以作为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是被描述对象可能的动作,而不是其他事物和他人进行比较的动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句话可以& # 039;不要被视为隐喻。
作者借用上面提到的各种修辞,只是为了把抽象的解释变得更具体、更真实,更容易展现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在这段中,& quot周伟& quot,& quot左右& quot,& quot右撇子& quot,& quot左撇子& quot,& quot右撇子& quot和& quot左撇子& quot都是息息相关的,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缜密。
4.这一段如何解释船尾的布局?
主要采用总分结构。让& # 039;我们说& quot左边有一只船,右边有一只船& quot,然后单独解释一下,从& quot右边的那个& quot到& quot左边的那个& quot。
总分布局法是解释短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巧。永远是,能让说话者先入为主;可以详细看一下,得到分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了& quot周子& quot?为什么要这样写?
虽然这两个& quot船& quot表情各异,一& quot嗥叫& quot,仿佛在呼唤那里的微风,似乎自在;A & quot无声的视觉& quot似乎在听& quot茶& quot用心。但却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氛围,那就是愉悦、放松、活泼。再加上& quot躺着& quot的船,进一步暗示有船和没有船是一样的,有船是一种放任的状态。
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的情况与船头的情况相呼应,实现船头气氛的烘托或沟通,从而共同达到& quot泛人气& quot& quot大苏联泛赤壁& quot
6.第二、三、四段讲的是船的前部。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船尾。这是一种结构安排。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先从船头说船舱,再解释船尾?两种顺序排列,哪一种是最上面的?为什么?
从解说的客观效果来看,切换到一个从头到尾节目都比较符合导向的系统也是很不错的。没有原来的订单好。
结合文章的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 quot大潘素-赤壁& quot,极其生动。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先描述人物的环境或背景& # 039;活动和描述
在这个场景中,安排一群表情各异但兴趣相投的人出场,是顺理成章的。人与景、景与人之间的相互辉映和对比,堪称一种奇妙的和谐。
5.背诵这三段,体会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第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话中有哪些说明可以显示高超雕刻技艺的中心?
比如& quot瘦得像蚊子& # 039;的脚,钩被拉& quot
三段用来写船的前面。为什么只用这么短的一段来写船的后面?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塑家的主观意图。这也反映了作者& # 039;优先顺序的解释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话是不是不可避免?
能& # 039;不要被拯救。因为这是对前面解释的必要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核船才完整。雕刻的日期和作者是唯一清楚的。
七、至此,你可以在中间形成板书的主要部分
解释板书是从实践的角度认识文本的,也正是因为作者& # 039;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原核船雕刻师& # 039;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抽象的解释转化为生动的描述,最能展示作者的技巧。它& # 039;的确,一艘船由一篇文章来代表,而一篇文章是以一艘船来命名的。
八、学生这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顺序,层次清晰,构思巧妙。
2.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语言简洁、透彻、生动。
九。分配练习
1.模仿这篇文章的做法,选取家中的一件工艺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在自拟的书上完成。
2.做练习3,翻译一到四个例子。
初中语文教案第二册1。目标指导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小说以看戏为主,写得细致密集。
2.理解本文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等特点。
3.理解本文用词的准确性,掌握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场朋友们高尚朴实的优秀品质,体会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真挚深厚的感情。
二、独立预习
1.童年对很多人来说是美好而幸福的。成年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2.作者& # 039;的介绍和解决方案
三、阅读积累,整体感知
(1)举例读课文(或听录音):
长度写下你能& # 039;不能准确阅读和理解。
2.用画圈的方法标出你喜欢的单词、句子和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 # 039;的思想和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老师可以适当提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在赵庄看了一场戏。
剧院前(第1-4段)——剧院期间(第5-30段)3354剧院后(第31-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 quot开心& quot事情
1.在哪个季节?我& quot跟我妈回省里,留在平桥村?
讨论清明扫墓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 quot随母亲回省,住在平桥村。那是春末夏初的季节,所以我能看到& quot春季运动会& quot,社会剧和吃罗汉豆。
2.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什么样的优待做到了& quot我& quot进平桥村?村民有什么特点?
讨论平桥村在河边,有& quot不到30户人家,全部从事农业和渔业& quot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是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小村子里一户人家的客人几乎都是公开的。"因为& quot我& quot,村民们特地& quot允许& quot他们的孩子去& quot减少工作量& quot和& quot和我一起玩& quot。他们热情好客,对待& quot我& quot作为一个小客人很好。,他们不& # 039;不要拘泥于道德准则。"我们& quot偶尔闹一闹,打打高年级的孩子,谁sho
讨论很清楚& quot我们& quot挖蚯蚓,穿鱼钩,& quot弯腰捕虾& quot和& quot短时间内抓一大碗。像往常一样,这只虾属于我。""像往常一样& quot意味着捕到的虾总是归& quot我& quot,这已经成了规矩。孩子们也很热情好客。我& quot作为一个小客人很好。"我们& quot经常一起去放牛。布法罗& quot敢欺负我,所以我总是不敢靠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quot;孩子们不再宽恕& quot我& quot因为我会读《诗经》,而且& quot所有人都嘲笑它& quot。这种嘲笑是善意的,但实际上鼓励了& quot我& quot勇敢无畏。"我& quot我害怕牛,为此我被嘲笑,但我仍然去放牛。即使我去了那里,我也只会& quot跟在后面,保持一定距离& quot。我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在被人嘲笑放牛的过程中,我甚至表现出了和对方的亲密。"我& quot跟着孩子去放牛,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快感。
4.这篇文章的标题是& quot社会歌剧& quot,重点讲述去剧院。平桥村写这些一般的享乐有什么作用?
讨论写出平桥村生活的这些普遍乐趣,既从多方面表现了那种生活的乐趣,又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真实的生活感;因为捕虾和放牛有两大乐趣。至于我的第一个希望,我& # 039;我要去赵庄剧院& quot第二部分开头,构成递进和转折关系。捕虾和放牛已经很有趣了。第一希望& quot& quot看戏& quot就更好玩了。这样就为写《最大的乐趣——》做好了铺垫,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这部分写我和我妈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的环境& # 039;活动。,它简要描述了一些& quot有趣的事情& quot,为下面详细描述& quot看戏& quot。)
动词(verb的缩写)引导和提炼
概要这样一个偏远的村庄是一个& quot天堂& quot对于& quot我& quot。那& # 039;因为
& quot;我& quot可以避免阅读难懂的书籍,如& quot排名和排名,我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2)这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孩子玩& quot我& quot而且是相互平等的,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爱和情趣。
不及物动词测试反馈
(1)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在你的体臭里说说你小时候的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初步了解夏夜乘船去剧院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演。
初中语文教案第三章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 # 039;它是平实、简单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如何通过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人。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苦难。
教学重点
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学习如何表达人。
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苦难。
教学设备
多媒体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话题你一生中最关注的人是谁?
生明星,家人,还有我自己。
老师明星关注他们,是因为他们耀眼的光环;伟人成就非凡,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所以我们关心家人……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人,都是没有亲情,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虽然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氛围,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提问引导。
《老王画报》:
老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介绍一个很普通的人。请看这幅肖像。他的名字叫老王。从画像来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
生从他脸上的皱纹来看,他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健康从他破旧的衣服判断,他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来看,他是一个和蔼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 # 039;
老师这样的老人站在你面前。你关心他什么?向他表达你的关心。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过得怎么样?
老王,你好吗?为什么作家这么关注你?
(意在唤起学生& # 039;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来的学生阅读文本获得动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阅读。)
(3)走近老王
1.老师老王是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也不是普通人。江洋介绍。江洋——钱钟书—— 《围城》。
2.老师面对陌生的法老,你有那么多猜测,那么多顾虑。现在你跟着江洋& # 039;s笔墨走近老王,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第三,启发和引导
评老王
老师刚才看到老王了,现在又看老王了。老王是你心目中的老王吗?作者有没有告诉你你对他的关心?老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使用& quot老王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人。"以…的形式。
生老王是个社会地位不高的人。显示他住在一个废弃的巷子里,一个破旧的大院里,一个倒塌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个善良诚实的人。送冰的时候,你愿意带到我们家,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毒比前任送的冰毒大一倍,冰毒价格相当。
健康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说明老师是送钱看病,要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 # 039;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品味老王
老师文章的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这个片段中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死时要送鸡蛋和香油报恩的情节。
老师如果你也有同感,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觉得这段话感人,那就& # 039;让我们一起享受吧。
1.精读。
老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安静朗读。可圈可点,可侧面认可。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经验。
老师请说出你独特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生我记得课文里说老王是& quot嵌入式& quot在门框上,还有& quot嵌入式& quot用得好。写老王又瘦又呆板,
生& quot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拿着钱。"单词& quot离合器& quot也是用得好。我写的是老王& # 039;他拿了钱时非常激动。
老师& # 039;s摄像机导航
老王& # 039;课文中的s字很少,但很有表现力。你能猜到老王& # 039;的心理和表达从这些话?
说服老五的剧情作者& quot我& quot接受芝麻油和鸡蛋并没有描述它。请想象一下,老王是怎么说服& quot我& quot当时就接受了?
(意在培养学生& # 039;语言的感知和创新能力。)
3.质疑与合作探究。
老师你对这个情节有疑问吗?请求所有人帮助你。
生在文章中,当& quot我& quot本想给老王钱,他没有& # 039;我不想要它,但他后来还是收到了钱。为什么?
"我& quot给老王钱帮助他,但作者为什么说& quot我用钱侮辱了他& quot?
(——学生和——老师合作的形式互相提问培养学生& # 039;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第四条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朴实、淳朴、善良、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验这份文件的好处& # 039;的概念围绕着& quot步骤& quot材料的提出和选择。
3.学习这篇文章平实、简单、深情的语言。
教学理念
1.这篇课文是自虐的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精神& # 039;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 # 039;独立阅读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
3.教了两个小时。
第一节课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介绍新课
老师讲《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755-79000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龚宇的形象。
板书题目——步
这篇文章是小说,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单词的形状和发音
门槛,烦躁,中午,瞬间,尴尬,烟瘾,粘性,口水,无关紧要,公众,
(2)用第三人称讲述这篇文章的故事大纲
有必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示例
某某& # 039;他的老房子只有三级台阶。看到别人& # 039;台阶高,受人尊敬,他决心建一个台阶高的新房子。,以他的经济条件,要盖这样的新房,要花掉他大半辈子的时间。如果他想收集沙子,他可以建一座塔。如果他努力工作十年或二十年,他总有一天会建一座新房子。他辛苦了大半辈子,捡砖捡瓦,攒了一毛钱。,他建了一座新房子,建了九套台阶。房子盖好了,人老了,他的身体垮了。
3.定义小说的结构
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这篇文章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据此,我们可以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开头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低,想盖一个台阶高的新房子。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盖了九套台阶的新房。
结尾新房竣工,人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认识人物;
与《台阶》相比
教学过程
,了解人物
问题查询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父亲& # 039;对高台阶的渴望?给你爸爸看看& # 039;s性格?
2.父亲为了盖新房和台阶做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3.盖新房和台阶,父亲是怎么努力的?在这些句子下面划线,体验父& # 039;的性格特点。
4.台阶建好后,父亲做了什么?你可以看到他的感受。
5.为什么新台阶盖好了,父亲就觉得一切都不对劲?
内容提要本文描述了我父亲& # 039;s建筑一个高台阶,表现了他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 # 039;他对父亲的尊敬和同情。055-79000隐瞒了中国普通农民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为什么《老房子》三集作者在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2.为什么盖新房的主体工程写得很简要,但步骤反而写得很详细?
3.文章详述了我父亲的沉淀& # 039;的踏脚板和洗脚,这似乎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本文选材准确,详实。
所有与步骤相关的内容都不遗余力,而与步骤无关的内容则珍贵如金,有些感动。
三。对比分析《背影》把握& quot后退& quot命题和整理材料;055-79000围绕& quot步骤& quot命题并组织材料。请告诉我们这种写作的优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话讲得有道理。)
这两篇文章写的东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老生常谈,但作者却能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 039;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意识到其中的含义并从中吸取教训。
初中语文教案第五章【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这篇课文,正确翻译。
2.理解课文的思想,通过对比反思自己。
3.积累文言文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和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1.介绍一下孔子和他的《台阶》。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于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 039;的文化瑰宝。他们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055-79000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髓仍被人们所模仿。现在让& # 039;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段,《背影》。
第二,大声朗读课文。
1.孔子与《台阶》材料
强调记忆
孔子,名丘,本名,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 # 039;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军事征服,同情人民& # 039;苦难。常言道,& quot孔子是仁者,孟子是义者& quot,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观点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 # 039;理论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被尊为& quot圣人& quot和& quot最神圣的& quot。
在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献身教育的人,所以有人称之为孔子& # 039;中国教师的生日& # 039;日。他开创了私人讲座的形式,并主张& quot所有人都应该不受歧视地接受教育& quot(所有人都应该一视同仁)。相传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
755-79000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 # 039;思想。从汉初到五四前的2000年间,《论语》一直是在校儿童的必修书,影响很大。书中的许多句子在现代汉语中被保留为成语。
2.教师在媒体资源中播放朗读示范。学生理解声调、语调、停顿等。
3.全班一起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老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根据朗读的声调、语调、停顿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4.发音和正字法。
第三,理解课文
1.理解关键词
(1)教师指导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汇。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大部分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很好理解。有些词,古今意义都变了。例如,& quot散步& quot在习语& quot四处走动& quot意味着& quot跑步& quot。如果理解为& quot散步& quot,这个习语就讲不通了。例如,& quot汤& quot在& quot赴汤蹈火& quot意味着& quot热水& gt;这些和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屈折词。,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如& quot智& quot,& quot胡& gt;& quot哲& quot和& quot叶& quot,具有广泛的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这个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仔细读几遍,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如果你不& # 039;如果一开始我不理解,试着多看几遍。如果你真的可以& # 039;不明白,问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
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告诉同学和老师。我不& # 039;我不明白。让& # 039;让我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我真的不& # 039;我不明白。问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 # 039;讨论。学生能解释清楚的,老师再讲清楚。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老师要解释清楚透彻。
重点关注以下含义
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
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注意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
我的三个省和
学生难以理解,需要重点解释的句子
人们不& # 039;不知道也不要& # 039;别介意,不是吗?这不是一位绅士吗?
三省吾身。
唐& # 039;你没学会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女人知道什么!
第三,思路。
指导学生将课文为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成语和格言
提示It & # 039在你知道什么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然后你& # 039;你知道吗& # 039;众所周知。如果你不& # 039;我不知道你为什么& # 039;你在玩3p,你& # 039;我得向我的老师学习,看看斯琪没有什么& # 039;我不想让你做。唐& # 039;不要对别人这样做。
四。学习经验
1.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让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谈谈感受。
2.把自己和课文对比一下,说说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和自己还欠缺的地方。应该如何改善?
3.& quot的意义是什么?向过去学习,向过去学习& quot来指导我们的学习?透过表面的文字,理解& quot岁月冷了,你才知道松柏会枯萎& quot。试着模仿这种写作方式,也写几个字。
动词(verb的缩写)教师
055-79000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 quot《论语》的一半统治世界& quot。这部分学习主要是求知和修养。大家不仅要理解它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以后要多接触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传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不及物动词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和记忆单词。
3.预览其余部分。
4.完成& quot研讨会和实践& quot。
初中语文教案第六章教材描述
055-79000在浙江省人编必修教材《〈论语〉十则》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论语》。本单元是议论文深入阅读的初始单元,主要使学生理解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关系,学会在阅读议论文或听人说话时区分观点、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039;的评论。并且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可以提出明确的观点,选择充分的材料来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的论点观点必须正确清晰,材料必须确切充分。
2.理解所讨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设想
1.重点对讨论的观点和材料的要求。
2.难点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关系。
& quot;口哨& quot。
3.学习方法指导讨论的观点和材料的方法。
4.整体设计三个板块素材-视点-关系。
教学时间按一个课时计算。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上节课,我们从& quot从三万到三万& quot那& quot学习文化要逐步积累,不宜要求过高& quot。也许那个富人和他儿子的故事给了你很多启发。今天,让& # 039;让我们听一个小故事,看看它能给你什么启发。
二、材料的分析
具体的看法
1.引导学生默读第一段,并请一名学生讲述富兰克林& # 039;他七岁时就吹口哨了。
2.让六名学生分别阅读第4、5、6、7、8和9段,并思考其余部分
(1)这六种人做什么& # 039;s & quot口哨& quot并支付& quot过高的价格& quot刻薄?
Summarize把这些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可以用& quotXXX人做XXX事& quot。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肯定鼓励。
(二)理性分析
1.你觉得这些关于口哨的故事真实可靠吗?请告诉我你的看法。
2.为什么作者安排了六种关于& quot口哨& quot?你认为它& # 039;可以去掉其中的一两个吗?请告诉我你的看法。
3.老师& # 039;议论文的材料要准确、充分。(写在黑板上)
三。观点分析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长大了,为什么还记得七岁的哨子?
什么
3.一起阅读观点,思考(1)作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你认为作者& # 039;的观点是正确的?
(3)作者用什么句式来表达?
4.老师& # 039;观点必须正确清晰(写在黑板上)
四。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关系分析
1.& quot的知识点意见可以指挥材料& quot主要是老师讲解。
2.& quot材料可以证明观点& quot有以下问题
(1)所讨论的材料真实可靠。有没有可能把第五段的材料换成另一个真实的材料,比如& quot有人迷恋名利,一心扑在政治上,时刻关注自己的家庭、健康等。"为什么?
如果你把第8段的材料换成另一个真实的材料,比如& quot一个人努力工作,挣很多钱,但他生活节俭,不追求物质享受& quot,可能吗?为什么?
3.老师& # 039;和板书命令和证明。
5.对比《论语》这篇文章的写法。
学生讨论,教师
1.杂写特点从这个到那个,利用题目来发挥。(写在黑板上)
2.本文的材料比较笼统,而《论语》的材料比较详细。
不及物动词摘要
1.材料和意见的要求。
2.两者的统一关系。
七。家庭作业
参考《论语》的写作方法,以《论语》为题,写一件你为a & quot口哨& quot。
一般评论
教案紧紧围绕目标,按照材料、观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三大板块设计,整体性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既有感性认识,也有理性分析;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重视思维的训练,是难得的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第七篇散文简洁、朴素、典雅、生动、有趣。它不仅是美好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占比较大,现代散文在文学作品中占比较大。,如何在初中开展现代散文教学,提高其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师着力探索的问题。本人在作文《哨子》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如宋介绍、真相访谈、激情辩论等。
[要点研究课题的切入点和课例]
散文《语文》是不可多得的当代美文,几千字。在一次看似普通的家庭散步中,涉及到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尊老爱幼这个常新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享受家庭亲情。没有经验的孩子能否以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内心的共鸣,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质量?
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采取& quot爱情& quot为主题,并要求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从现有的生活资源中获得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享受它和延长它。所以,我想让自己,学生,老师一起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杂感两篇》班我准备了很久。上课前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歌曲,决定用央视的FLASH & # 039;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谈骨气》热情地导入它们,关注中国人与生活的关系。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情境导入、文本欣赏、互动感知、经验分享、感恩五个环节。
当我进入& quot交互感知& quot会上,我对学生们说,& quot我们应该跳入作品中,与里面的人物交流。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谈骨气》中的父亲或其中一人,面对分歧,你会如何做出选择?"一瞬间,教室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做出了选择。玉娇道& quot如果我是父亲,我会想到我的母亲& # 039;努力工作和善待自己,我会选择大道。"比作者想象的更远更好。甘平说。如果我是父亲,我会觉得很难选择,但我会选择道路。因为& # 039;我妈妈很老了,她现在听我说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说话一样& # 039;我觉得我妈懂事,她会理解我的;她是如此爱她的孙子,以至于她改变了主意去追随他的道路,所以她不应该& # 039;不要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开心,他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欢乐。"张琼辉反对说。虽然我母亲会理解我的选择,但不会& # 039;我妈妈没有任何想法吗?她会认为,& # 039;我是不是太老没用了?我自己的话还不如我的孙子& # 039;s,我真的白伤害了我儿子。"正文说,& # 039;我儿子还小,已经习惯听他高个子爸爸的话& # 039;我不& # 039;我认为他不会哭。"陈小妹说,& quot如果我是文中的妻子,我会听丈夫的,因为我不& # 039;我不想让他左右为难,我也不想。我不想给妈妈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我的儿媳妇很难相处。所以文章里的老婆很棒。"全班都笑了。其他同学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和赞赏,因为从学生的选择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负责任的生活,充满爱心的生活,充满创造力的生活。
学生们很配合我,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教学语言,还有学生& # 039;精彩的表演& quot现场采访& quot,& quot阅读课文& quot和& quot报答他们的好意& quot。我对这门课很满意。
【要点课前预设】
在前一天的预习课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能在& quot阅读课文& quot会话,但由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他们无法& # 039;朗读时没有把握好语调、语速和重音,欣赏不到位。在& quot回报善意& quot,学生& # 039;思维不宽泛,只想着怎么做,形式太单一。经过反复思考,我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
[要点实际课堂效果]
第一,不切实际,高估学生& # 039;能力。对于一句话,& quot中年人& # 039;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quot,没必要强求,可以从& quot爱情& quot在家庭成员中。第二,平时教学不起作用& # 039;不注重培养学生& # 039;创新能力,导致思维差,解题形式单一。在& quot回报善意& quot,我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画画、唱歌、写感恩词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丰富。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和运用还不够。
【要点教学反思】
这一课在三维目标方面做得很好。学生既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又能体会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以看出,学生& # 039;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他们的潜力也很大。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颜点的时候,我最初的想法是每组一个一个展示。,在实践中,我发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我做了一个临时决定。第一组特别说其他组会讲区别和缺席,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班级的完整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哨子》,《哨子》。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固定的知识,如词汇、文学知识、作家& # 039;的生平,课文的写作背景等。每节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做,课前使用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来解决。教师可以制定有效的检查计划,如小组检查并记录完成情况,教师& # 039;抽查,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交流& # 039;在课堂上预习作业,让学生& # 039;预习效果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这些固定的知识属于积累的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去做,是可以有效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和激励学生& # 039;自己动手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固定知识的学习也会得到更好的保证。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是进一步打开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的关键。
[要点感知和反思]
从整体来看,营造和谐、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仍需探索。这堂课是我对新模式的一次尝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检验。希望在不断深入思考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自己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一、书籍简介《散步》《孔子弟子及再弟子录》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共20章492节,以书目形式为主,记叙文为辅,体现了孔子& # 039;政治理念、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
二。作者简介《散步》是孔子及其弟子语录集,由孔子弟子和再弟子撰写。孔子开启了私人讲学的氛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圣人弟子72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再弟子们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语录、思想记录下来,编成了儒家经典《散步》。
-
三。内容介绍《让爱住我家》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一部纪实性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对话录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 # 039;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功利价值观。
/p>《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
四、《论语》读书笔记40篇 第1篇《论语》读书笔记200字《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成为“四书”。
其中,表示学习和思想的论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迷惑。
其中,一句很好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讲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千年,其中很多的名句在现在还用来警惕人们。你说这样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第2篇《论语》读书笔记300字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第3篇《论语》读书笔记400字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第4篇《论语》读书笔记600字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性病网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
,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才特有此布置。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就应该对本国的文化十分熟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外国人。“双语人才”是要掌握两种文化,并会熟练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才。假如连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传播我们的悠久历史呢?
第5篇《论语》读书笔记700字《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第6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第7篇《论语》读书笔记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第8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一本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内涵丰富,语言简洁却蕴含了人生的大仁大道和做人的道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荐,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习爷爷曾读过的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这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有没有说谎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就如同一个警钟长鸣在我的耳边,这句话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反复复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我却只知玩乐,学习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学好各门学科。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抱负的,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我还喜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是这句话让我明白,面目伪善,花言巧语的定是狐朋狗友,不宜接近。这句话还让我明白此人是好是坏。
《论语》这本书中的道理与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对人、对事惜惜相关。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论语》中还有更多道理要我学习和理解。
第9篇《论语》读书笔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第10篇《论语》读书笔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第11篇《论语》读书笔记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个性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第12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十分有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第13篇《论语》读书笔记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第14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
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第15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编传而成的,记载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书。读过这本书可以看出,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做人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书中也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学习上的主动。这一点与现在的教学方式很相似,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并且启发学生。
论语虽然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篇幅短蝎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论语还善于用修辞手法来记载孔子的言行,以此宣传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这比单纯的说教更生动形象,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并接受。
作为青少年,读了这本书,对我的学习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启发。它的教育思想和做人做事的主张也都很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论语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
第16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虽然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而对于犬马来说也都能得到的饲养,如果人们只养活父母而不恭敬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也非常有针对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孝没有让父母满意。由此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边有不少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够,至少没有做到非常重视,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的réndà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等原因,仅仅满足于让父母有吃有穿就行了,平时很少抽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从精神上关心父母;另一类,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型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溺爱,长大以后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识,更缺少孝敬父母的责任。
我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仅不该丢掉,反而更应保持和加强。作为子女,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更应该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有时间多陪陪父母更好,即使我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哪怕只是一两句关心、问候的话语,或者在节假日、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温暖。这也正是论语里孔子关于尽孝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第17篇《论语》读书笔记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第18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第19篇《论语》读书笔记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第20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1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22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第23篇《论语》读书笔记我读完论语,也算是对论语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第24篇《论语》读书笔记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第25篇《论语》读书笔记子曰:“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答对了,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要复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当老师了。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应该牢牢记住,多多应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们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邻居。要求整个社会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简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简陋的地方传播文明,那么简陋的地方也就应得不简陋。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们社会是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这本书里不但孔子说的话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它的水果什么时候都像刚摘下来的一样,有一个人买了它一个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样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的事物。
《论语》这本书给我们的道理很多,有机会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第26篇《论语》读书笔记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27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第28篇《论语》读书笔记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第29篇《论语》读书笔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第30篇《论语》读书笔记“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远方来,不亦说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论语》这本书,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给我们的道德。礼仪,做人等方面的知识,是儒家经典,一直深受我的喜爱。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话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
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的壮力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万不可以虚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路,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论语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允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艳,持得很久。
《论语》,一本儒家经典,所传授的知识更是让我大大地受到启示,让我先学会了做人,在学会了学习。我要感谢《论语》,是你,让我重新获得生命之源,让我再为之奋斗!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论语》吧!好好的拥有它、记住它,让它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味,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第31篇《论语》读书笔记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这一词,应该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又带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虽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贵的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会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我们还是要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去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要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现在身处中学,同学之间都应该是没有猜疑,大家赤诚相待的。当我们身处社会中时,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身份,地位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曾经读过一本书,在里面贯穿其中的一句话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即使是我们自身怀着赤诚之心,秉承君子之道与人交往,还是得处处小心。不过我也相信,若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们的相互感染下,整一个社会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变。
第32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他的老师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同学们,要知道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懂得去“宽恕”的心是多么重要,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也会给其本身带来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易地而处之,自己想想,看看对方对待自己,自己又不怎么对待别人的,总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还必须改正。很多事,看开了,自然就不会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时刻都在激励着我和我们要不断的进步,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第33篇《论语》读书笔记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第34篇《论语》读书笔记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35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读完《论语》让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仁”是一种品德,是内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实践性的,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我们能随时随地的行善,又何乐而不为?
第36篇《论语》读书笔记有缘来品读《论语》一书,便深深的为它所吸引。语文课本中,众多文言文名句都出自《论语》,便在初中就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好奇感,品读中华的博学经典,感受着历史传承的美德,使我对这本书流连忘返,对有着一层面纱的中国有着更多的追随兴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对孔子所言的摘抄与解析,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哲理意义,有亲情、友情;有尊师重道、学习方法、思想品德,无论你现在需要被解答什么,放下焦躁的心,跟着《论语》,你便有答案了。
《论语》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学习和亲情了。
来说学习,无论你是小学刚进校的孩童,还是头发斑白暮暮迟年的老人,你都要学习。学习是没有年龄的分界,就好比美丽的音乐没有时间和过节的局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年龄不是问题,一心向学者总会用那么个“毅”,更何况“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更是有着新的理解与体会——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孔老先生是个十分重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是一个人内心快乐的源泉。人活在世上如果能通过学习每天都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并且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真正算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当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的时候,才是对于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世界才真正属于你,你会体会到一种智者的欢悦,它涵盖了三重境界,当我们学习时,我们要懂学、会学、乐学——只有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才能真正了解了学习的真谛。
学习中还不忘多多反省自己,不光学习要反省,事事也要反省。常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明朗,让自己的作为不失君子风范,人缺少了自我检查和约束的精神,才会让社会变得污浊如泥潭。孔子对待反省有着严格的自我评价与领悟,故《论语》中写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了反省,做事更要严谨,不要有丝毫纰漏,自我反省正是一种少犯错的措施。
亲情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之一,报答更是对亲情的最好时机体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世间众事皆有报答之感情,真情往往最重要。孔子讲述了一系列有关亲情,为的便是让弟子晓得为人所应有的本质,不要忘记中华伟大的情怀历史。亲人们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的报答之情不应去学,应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亲人的陪伴是莫大的幸事,有何理由要去摧毁了它,要去蔑视这海上漂浮的冰山——它小么?哪儿小?
《论语》一书的只是道德更是多之又多,领悟的所感只是微微一点罢了,孔子十七岁便身为人师,几乎可以说是用尽一生来教育弟子,其语被记录作《论语》,由此可见孔子作为古代士人之地位,更何况其不仅知道做人、育人,也通晓琴乐、书礼,可谓人才。
品读历史经典,感受了千年的历史传承,就像先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又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圣哲的洗礼和熏陶,沉迷在书中,无法自拔。
第37篇《论语》读书笔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第38篇《论语》读书笔记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诅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第39篇《论语》读书笔记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书笔记,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书笔记》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第40篇《论语》读书笔记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读解】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XX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XXXX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XXXX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 “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XX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 “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 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 独单独。
16.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 养供养。
18. 是这。
19. 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问答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更多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十则80句英语)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