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盲症是一种什么病(夜盲病是什么病)
夜盲症是一种什么病(夜盲病是什么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夜盲症是一种什么病(夜盲病是什么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夜盲症俗称“雀蒙眼”,顾名思义,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夜盲的发生,与人类眼睛暗适应的功能有关。什么是暗适应?我们都有这个常识,当人长时间在
夜盲症俗称“雀蒙眼”,顾名思义,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夜盲的发生,与人类眼睛暗适应的功能有关。
我们都有这个常识,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相反,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一般是在进入暗处后的最初约7分钟内,人眼感知光线的阈值出现一次明显的下降,以后出现更为明显的下降;大约进入暗处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状态。据分析,暗适应的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第二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阶段,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相对于暗适应,明适应的进程很快,通常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其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然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暗适应是人眼视觉功能的重要一部分,因为人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从星光闪烁的星空到阳光明媚的白天之间和亮度相差数百万倍,如果没有这种明暗视觉适应机制,人就不容易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精细的视觉信息分析,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就会发生困难。所以,视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是人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通过不断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造成夜盲的原因,往往是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造成暗适应能力的下降,导致我们的眼睛在光线暗处视功能的下降。但实际上,夜盲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诊断标准,比如说到底暗适应下降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夜盲,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夜盲应该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称之为夜盲症更为准确。
夜盲症主要分为三类暂时性夜盲、获得性夜盲和先天性夜盲。
暂时性夜盲主要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维生素A缺乏的人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孩子、吸收功能障碍者以及不吃荤的素食主义者。肝脏病人由于维生素A的代谢发生紊乱,也可能引起夜盲。这类夜盲是暂时性的,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大多很快就会痊愈。
获得性夜盲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但改善的效果要取决于最终视网膜细胞功能的恢复情况。,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依然很重要。
先天性夜盲多由遗传所致,以视网膜色素变性最为典型,患者杆状细胞发育不良,逐渐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有夜盲、视力狭窄,眼底色素沉着三大主征。患者早期即有夜盲症状,但中心视力可正常。早期检查视野一般会出现环形暗点,以后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视野呈向心性缩小,夜盲症状逐渐加剧,直至日间行路亦感困难。后期视野成为管状,甚至陷于失明。
先天性夜盲症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近亲结婚所生的子女最为常见。约1/3为散发病例。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已有此类小儿夜盲症患者150万人,是眼底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如果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夜盲症,那么日常生活中注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对于预防和治疗夜盲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南,正常成人每天的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RNI),成年男性是800ug视黄醇当量,成年女性700ug视黄醇当量(在孕期和哺乳期,要相应升高到800ug视黄醇当量和1200ug视黄醇当量),儿童一般建议为600~750ug视黄醇当量。
天然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这一类是能够直接被人体利用的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奶及奶制品(未脱脂奶)及禽蛋中。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被称为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在人体肝脏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维生素A。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绿叶菜类、黄色菜类以及水果类,含量较丰富的有菠菜、苜蓿、豌豆苗、红心甜薯、胡萝卜、青椒、南瓜等。
尽管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看起来是广泛存在在动物和植物性食品中,但在吸收率上却有着很大差别。动物性食品中的维生素A能达到70~90%,其中尤其是以动物肝脏最为显著——早在1000多年前,孙思邈就记录了食用动物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尽管分布广泛,但吸收率却低到5~10%,其中只有β-胡萝卜素要好一些,在20~50%之间——这么低的吸收率,既与植物食品中的脂肪含量低有关,也与植物纤维影响了胡萝卜素吸收有关。所以,要靠谱的通过饮食来快速补充维生素A,除了动物肝脏之外其他食物都指望不大上。
,由于维生素A本身不溶于水,离开肝脏的维生素A在血液、组织液、细胞中走动时,也一直需要蛋白质(如视黄醇结合蛋白)的陪伴——所以如果体内的蛋白质资源匮乏,那么维生素A也难以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素质主义者应当适当通过口服药物补充维生素A,也应该保障优质蛋白的摄入。,口服药物补充维生素A用量多少,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否则过量的话容易引起维生素A中毒。
除了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之外,缺锌也能影响眼睛对黑暗的适应能力,补充锌元素以后就能够改善症状。肉类和红葡萄酒里的含锌量比较多。夜盲症也与热量摄取和蛋白质摄取不协调有密切关系。,防治夜盲症除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A以外,还应注意补充热能和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夜盲病人并不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导致夜盲(如上文所述,是因为视网膜杆状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对先天性夜盲病人补充维生素A并无意义,大量服用鱼肝油或大量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反倒有引起维生素A蓄积中毒的可能。
作者周广德 副主任医师
更多夜盲症是一种什么病(夜盲病是什么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