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图片)
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图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图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2分)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论语》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论语》阅读答案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别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
4.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5.(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 ②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③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答案】
1、D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
《论语》阅读答案5阅读下面下面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论语·阳货》)
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③,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④,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④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2)结合以上选段,联系现实谈谈当代青年应当有什么样的“勇”,200字左右。 (9分)
参考答案
20、(1)①孔子主张的“勇”,要符合礼,要用礼来约束。②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君子没有“义” 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③孔子主张“勇”要智勇兼备,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2)可从下面角度来谈
A、要智勇双全,反对蛮干、乱干,暴虎冯河式的勇是愚蠢的。B、勇,要符合礼义,要用礼义来规范。C、现代青年要勇于担当D、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勇”,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耍狠”的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不管他人感受的勇,是我们要反对的。
《论语》阅读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阅读答案7《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则说明孔子认为能当别人的老师的条件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温故”和“知新”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第(4)则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8)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句式是__________(A、疑问句 B、祈使句 C、双重否定句),把它改成肯定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两个问句是_________
__(A、一般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请你把它们改成肯定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哪一个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句仅仅是写自然现象吗?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意思对即可)
2、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即需要独立思考。(意思对即可)
3、“学”与“思”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思”是学习进步的途径。(意思对即可)
4、C 士可以弘毅 B 仁以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更强,而且发人深思。
5、不是。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危难之际方能见真英雄。
《论语》阅读答案8《论语》的温度(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11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12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13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1分)
13、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⑨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4、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如果第13 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6、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忙”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7、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1分)用身体体会(体验、接触)它,用心血(鲜血、血液)检验它。(用身心来体悟它。)
13、(2分)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论语》比作活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论语》给人朴素而温暖的感觉,赞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15、《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16、(2分)平易近人的形象。
17、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论语》阅读答案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论语》阅读答案10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分)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2分)
参考答案
24.(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4分,第一问2分,各1分;第二问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恕者,仁之方也,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案】
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阅读答案12【原文】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注释】
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翻译】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论语》阅读答案13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3)死而后已( )
(4)勿施于人( )
2、翻译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反省 (2)迷惑 (3)停止 (4)强加、施加
2、(1)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2)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意对即可)
3、“略”。
《论语》阅读答案14《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案
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延伸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 )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
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论语》阅读答案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⑵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⑶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⑷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23.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恸哭?请结合四个语段用自己的话来概括。(3分)
24.孔子称赞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你能列举一条吗?(2分)
参考答案
23.⑴颜回安贫乐道⑵颜回好学⑶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
24.示例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太多,但人还是应有自我的精神追求,保持内心理的淡定、安详,这也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真正的快乐不以物质的富足为必要条件,快乐的本源来自精神的追求。
2、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句
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孔子的名人名言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7、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1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19、巧言令色,鲜矣仁。
20、道不同,不相为谋
21、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巧言乱德。
24、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7、礼之用,和为贵。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30、道不同,不相为谋。
31、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5、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7、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4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4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4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44、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4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4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9、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5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5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5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8、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5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1、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6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6、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6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6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0、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7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72、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7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是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并不是天生的圣人。孔子和我们一样,也有各种的烦恼和痛苦,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是孔子有聪明的睿智,他能超越个人的悲苦,并且为芸芸众生提供转苦为乐。转悲为喜的积极态度。
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
更多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临事而惧的经典语录108句图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