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人民医院医生简介,龙口人民医院医生护士人员名单
胶东在线2月8日电(通讯员张思博)
她今年56岁,体态小巧,动作敏捷,声音低沉但声音有力。她就是我市肺炎定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
她今年51岁,身材高挑,风度翩翩,温柔热心肠。她就是刘,我市新型冠状病毒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
都姓刘,多年默契搭档姐妹。疫情来临之际,两人携手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严守医护人员职责,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天空。
连续十七天,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昨天早上7点40分,刘和刘在上午短暂见面,交换了一下夜班需要的物品,然后迅速穿上防护服,开始了新一天忙碌的工作。
在这里,刘开始了座机电话、手机微信、电脑报表的工作,详细记录夜班情况,采样观察数据与疾控部门对接。当天安排了两名观察后出院的患者进行调配。
那边,刘协助新来的分诊工作人员穿上防护服,仔细检查领口、口罩、帽子,然后带领护士小心翼翼地将夜班工作人员脱下的防护服收好,一件一件卷起来,防止二次污染。之后,我跑到观察室查看观察人员的情况。
“主任是我们所有人的主心骨。让我们有一个方向和目标!”“护士长是大家的管家,让我们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努力工作!”这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对两位户主的定位准确而生动。
在完成了当天各自的安排后,他们一起去了观察区,给一个刚刚被隔离观察的12岁男孩打气。“我们是医务工作者,也是母亲。我们特别能理解孩子被隔离后家长的担心,也知道孩子自己在观察室里的茫然和无助。”刘道出了他们两个去看望被观察男孩的初衷。
“孩子,你觉得我们像勇士吗?”“观察是为了尽快确定你的身体状况。如果检测没有问题,你就可以早点回家了,家人也放心!”“你放心,想吃什么就跟阿姨说。”.你一言我一语,孩子憨憨地笑了,眉眼舒展开来。
作为在医疗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医务工作者,姐妹们深知对每一个被隔离者负责,准确把握症状,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市没有疑似和确诊病例,但他们依然全身心投入工作,连续17天坚守阵地。
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危险和紧张可想而知。因为日子忙,加上长时间作息不规律,两个50后略显疲惫。“主任看我吃完午饭坐着眯着眼,轻轻拍了拍我,让我搬个陪护椅,中午少躺会儿。我真的很感动。主任比我大几岁。这工作强度肯定比我累!”当刘说起这件小事的时候,他的眼里有些泪花。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默。
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的主任,刘不仅是一名指挥员,还是一名统计员和联络员。询问被观察患者的日常作息,制定治疗方案,接诊发热患者,安排观察采样,联系咨询,接收检验结果和报告;刘是护士长,是科里的好管家,知道护理、治疗、教学、物资准备有条不紊。
工作上,他们互相配合,互相打气。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开口,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由于都是在全防护下戴橡胶手套,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当他们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总能在第一时间把需要的物品和设备交给对方,保证每一项操作都准确、快速、到位。
他们的搭档配合默契,工作一丝不苟,科里的同事都看在眼里:“看到我们主任和护士长,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放心。”
姐妹们的坚持,也让同一战壕的战友们勇往直前。
本科室高级护士金雪芹是一名共产党员,从疫情开始就一直坚守在一线。从2月3日开始,她有意识地要求晚上不要回家,尽量帮其他班的同事分担业务。“老金也五十多岁了。他晚上在科里凑合着休息,这样可以帮同事多分担一些。这才是真正的奉献!”刘对由衷地赞叹。
王德树是传染科原医生中唯一的男同志,是所有医生中的老大哥。从疫情开始,他已经连续值班九天,拼命干,抢着干,让其他医生先休息。“主任,我现在回家要睡觉了,打起精神来。我还能干重活!”面对刘这样的同事,很是欣慰。
疫情不解除,火就永远不灭。
“从选择感染专业开始,我清楚地知道,我们有责任关注疫情。所以,疫情刚出现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疫情不解除,我绝不下火线!”刘坚定地说。与她并肩作战的刘听了这话,大大地称赞了这位大姐一番。
一条天衣无缝的坚持线,是两位女同对家人和家庭的亏欠。
刘的女儿从北京回龙请了年假,回家时赶上了疫情。她的女儿成了她的大后方,她做所有的家务。“我孩子难得回家一次。我没给她做饭,母女也没坐下来谈!”更让刘感到亏欠的是她年迈的婆婆。大年三十,她没能抽出时间赶到烟台看望常年卧病在床的婆婆,让已经不能说话的婆婆为全家四处寻找。
刘既是女儿又是媳妇,公婆都八十多岁了。春节她也没去看望问候。父母身体都不好,她父亲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大年初一她没有给老人做一顿好吃的。
……
问及喜怒哀乐,姐妹俩笑着摇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