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短篇散文,张爱玲短篇小说简介
潘学习时脾气不好。他手里拿着一支铅笔,拒绝闲着。他总是在书的头上画小人。他没有学过画,对画不太感兴趣。铅笔碰到纸就弯了又弯,他忍不住画出了一个人的脸的剪影。永远都是那张脸,永远都是往左。我从小就习惯画画,非常熟悉。闭着眼睛也能画,左手也能画。唯一的区别是你的右手更圆,但你的左手相当粗糙。凸凹角度较大,看起来比较瘦。是同一个人大病之后的剪影。
没有头发,没有眉毛,没有眼睛,从额头到下巴很简单的一条线,看得出来不是中国人3354的鼻子有点突出。茹凉是一个爱国的男孩,但他对中国人没有多少感情。他认识的外国人是香烟广告、肥皂广告里的电影明星、帅气模特,他认识的中国人是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他爸爸不是坏人,整天在外面做生意,很少见到。其实他并不讨厌。晚饭后,他爸经常一个人坐在客房里喝酒吃炒花生,把脸弄得红红的,油光发亮,就像任何一个小店的老板一样。他的父亲拥有一个酱园,也是一个店主。,作为他的父亲应该是个例外。
尤良并不反对喝酒。一个男人,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事业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跌跌撞撞地走进酒吧,爬上一个高凳子,尖叫道“威士忌,不要苏打水!”然后我把头发握在手中,开始结冰。我的头发垂下来,扫过我的眼睛。,我的眼睛一刻也不眨,我凝视着。很自然,也很有同情心。虽然喝多了不好,但这是一种高尚的淫秽。
像他的父亲一样,他从一个铁罐里倒了一些热葡萄酒在一个把手被打掉的杯子里。一边喝酒,他一边和坐在旁边算账的母亲聊天。他说他的,她说她的,他们都没有区别。看到孩子贪吃,有时会给他们两个花生吃。
至于母亲,她自然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穷人,在旧礼教的压迫下牺牲了一生的幸福。她对儿子充满了爱,却无法去了解他。她只知道给他弄点吃的,逼他吃,然后把他送出家门。风吹动她的白发。恶心的是茹凉的妈妈头发还没白,还喜欢随手拔一两根白头发。出了事,没见她哭,却找孩子的茬,把孩子弄哭了。闲暇时,她听越剧,打麻将。
茹凉的两个姐姐一般都和他一起在大学学习。他们没有漂亮到拒绝定居。游梁不要他姐姐那样的女人。
他最看不上的是一大群弟弟妹妹,又脏又累,不懂事,还很幼稚。因为他们的存在,父母和姐妹们往往会忘记茹凉已经老了,一开始会把他们搞糊涂,这是最先让他悲痛的事情。
他在家从不说话。他是一个孤独的旁观者。他冷冷地看着他们。过度的鄙夷和冷漠让他的眼睛变成了淡蓝色,是晨霜上石头的青色和人物的青色。,没有人认为。从来没有人因为他的批判态度而感到不安。他不是一个重要人物。
茹凉总是很少在家。下课后他去语言学校学德语,一部分是因为他学医,德语对他帮助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想避免和家人同桌吃饭。3354夜校的上课时间是7点到8点半。就像现在,还不到六点半,他已经坐在学生休息室里,烤火复习功课了。
休息室的长桌上散落着几份报纸杂志,报纸挡住了对面坐着的那个人的脸。不,是3354号学生。即使是高水平的学生也不一定看得懂德国报纸。报纸上的指甲,红色衣原体裂纹斑驳。尤亮知道一定是校长室的女打字员。她放下报纸,翻到另一页,折好,伏在台上看。他头上垂着一头黄色卷发,穿着一件精致的格子外套,口袋里有一块绿色手帕,和他衬衫的绿色很协调。
上半身的影子恰好落在报纸上。她皱起眉头,转身去凑灯。当她的脸转向一边时,茹凉突然吃了一惊。她的侧影是他从小画的唯一一张,不会错的,从额头到下巴的线条。难怪他报名的时候看到这个俄罗斯女人就觉得有点眼熟。他从来没有想到,他画的是一个女人的侧影,而且是一个美女。鼻子和嘴的距离太短。据说是短命的象征。尤良从来没有考虑过短命女性的可爱,但他直观地感觉到,个子矮有一种不成熟的美。她的头发很黄,需要一些阳光才能变得纯净。在圣母像里是金色的。
只因为好像没有眉毛和鬓角,特别显侧线。他从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喜悦,仿佛自己创造了整个人。她是他的。他说不上喜不喜欢她,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就好像他只是走过去说“是你!是我的,你不知道吗?”你可以轻轻掐掉她的头,放进书里。
当他茫然地看着她时,她似乎感觉到了一点。茹凉赶紧垂下眼睛看书。书头左右的图都是边,她却看不到。她以为是她!你急忙抓起一支铅笔,画了起来,沙沙的声音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俯下身去看他的书,笑着说“很像。很像。”茹凉咕哝了一句,手里的笔就这么抹了下去,把半本书都涂黑了。她伸手把书拉到那边,笑着说“让我看看。否则,我不知道我的个人资料。最近拍了一张——的照片,其中一张是我的半张脸,我一看就知道是我。这幅画真的很好。为什么不补眼睛和嘴巴?”
茹凉无法解释他不能用嘴画眼睛,除了这一边,他什么也画不出来。她瞥了他一眼,看到他尴尬的表情,以为他不会说英语,也答不上来,于是搭讪道“今天真冷。你是骑车来的吗?”梁点了点头,“是的。晚上会冷。”她说“是啊,确实不方便。你教过哪位先生?”茹凉说,“施密德。”
她说“你教得好吗?”茹凉又点点头说“就是太慢了,让人不耐烦。”她说,“那他也没办法。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赶不上。”茹凉说,“在普通班上课不好。不比私人教授强。”她把手放在头上,翻了翻书,问“你去哪儿了?”
>掀到第一页,她读出他的名字道“潘汝良。……我叫沁西亚·劳甫沙维支。”她提起笔来待要写在空白上,可是一点空白也没有剩下了,全画满了侧面,她的侧面。汝良眼睁睁看着,又不能把书给抢过来,自己兜脸彻腮涨得通红。沁西亚的脸也红了,像电灯罩上歇了个粉红翅的飞蛾,反映到她脸上一点最轻微的飘忽的红色。她很快地合上了书,做出随便的神气,另在封面上找了块空地将她的名字写给他看。
汝良问道“你一直住在上海?”沁西亚道“小时候在哈尔滨。从前我说的一口的中国话呢,全给忘了。”汝良道“那多可惜!”沁西亚道“我还想从头再学起来呢。你要是愿意教我的话,我们倒可以交换一下,我教你德文。”汝良笑道 “那敢情好!”正说着,上课铃朗朗响起来了,汝良站起身来拿书,沁西亚将手按在书上,朝他这面推过来,笑道“这样明天晌午你要是有空,我们就可以上一课试试。你到苏生大厦九楼怡通洋行来找我。我白天在那儿做事。吃中饭的时候那儿没人。”汝良点头道“苏生大厦,怡通洋行。我一定来。”
当下两人别过了。汝良那天晚上到很晚方才入睡。这沁西亚……她误会了,以为他悄悄地爱上了她,背地里画来画去只是她的脸庞。她以为他爱她,而她这么明显地给了他一个机会与她接近。为什么呢?难道她……
她是个干练的女孩子,白天在洋行里工作,夜校里还有兼职——至多也不过他姊姊的年纪罢?人家可不像他姊姊。照说,一个规矩的女人,知道有人喜欢她,除非她打算嫁给那个人,就得远着他。在中国是如此,在外国也是如此。可是……谁不喜欢同喜欢自己的人来往呢?难道她非得同不喜欢她的人来往么?沁西亚也许并没有旁的意思。他别误会了,像她一样地误会了。不能一误再误……
果真是误会么?
也许他爱着她而自己没有疑心到此。她先就知道了——女人据说是比较敏感。这事可真有点奇怪——他从来不信缘分这些话,可是这事的确有点奇怪……
次日,汝良穿上了他最好的一套西装,又觉得这么焕然一新地去赴约有些傻气,特意要显得潦草,不在乎,临时加上了一条泛了色的旧围巾。清早上学去,冬天的小树,叶子像一粒粒胶质的金珠子。
他迎着太阳骑着自行车,车头上吊着书包,车尾的夹板上拴着一根药水炼制过的丁字式的枯骨。从前有过一个时候,这是个人的腿,会骑脚踏车也说不定。汝良迎着太阳骑着车,寒风吹着热身子,活人的太阳照不到死者的身上。
汝良把手按在疾驰的电车上。跟着电车飕飕跑。车窗里望进去,里头坐着两个女人,脸对脸嘁嘁喳喳说话,说两句,点一点头,黑眼睫毛在阳光里晒成了白色。脸对脸不知说些什么有趣的故事,在太阳里煽着白眼睫毛。活人的太阳照不到死者的身上。
汝良肚子里装满了滚烫的早饭,心里充满了快乐。这样无端端的快乐,在他也是常有的事,可是今天他想,一定是为了沁西亚。 野地里的狗汪汪吠叫。学校里摇起铃来了。晴天上凭空挂下小小一串金色的铃声。沁西亚那一嘟噜黄头发,一个鬈就是一只铃。可爱的沁西亚。
午前一课他没有去上,赶回家去换围巾,因为想来想去到底是那条簇新的白羊毛围巾比较得体。
路上经过落荒地带新建的一座华美的洋房,想不到这里的无线电里也唱着绍兴戏。从妃红累丝窗帘里透出来,宽亮的无表情的嗓子唱着“十八只抽斗”……文化的末日!这么优美的环境里的女主人也和他母亲一般无二。汝良不要他母亲那样的女人。沁西亚至少是属于另一个世界里的。汝良把她和洁净可爱的一切归在一起,像奖学金,像足球赛,像德国牌子的脚踏车,像新文学。
汝良虽然读的是医科,对于文艺是极度爱好的。他相信,如果不那么忙,如果多喝点咖啡,他一定能够写出动人的文章。他对于咖啡的信仰,倒不是因为咖啡的香味,而是因为那构造复杂的,科学化的银色的壶,那晶亮的玻璃盖。同样地,他献身于医学,一半也是因为医生的器械一概都是崭新烁亮,一件一件从皮包里拿出来,冰凉的金属品,小巧的,全能的。最伟大的是那架电疗器,精致的齿轮孜孜辗动,飞出火星乱迸的爵士乐,轻快,明朗,健康。现代科学是这十分不全的世界上唯一的无可訾议的好东西。做医生的穿上了那件洁无纤尘的白外套,油炸花生下酒的父亲,听绍兴戏的母亲,庸脂俗粉的姊姊,全都无法近身了。
这是汝良期待着的未来。现在这未来里添了个沁西亚。汝良未尝不知道,要实现他的理想,非经过一番奋斗不可。医科要读七年才毕业,时候还长着呢,半路上先同个俄国女孩子拉扯上了,怎么看着也不大合适。
自行车又经过一家开唱绍兴戏的公馆,无线电悠悠唱下去,在那宽而平的嗓门里没有白天与黑夜,仿佛在白昼的房间里点上了电灯,眩晕,热闹,不真实。绍兴姑娘唱的是“越思越想越啦懊呃悔啊啊!”稳妥的拍子。汝良突然省悟了绍兴戏听众的世界是一个稳妥的世界——不稳的是他自己。
汝良心里很乱。来到外滩苏生大厦的时候,还有点惴惴不宁,愁的却是别一类的事了。来得太早,她办公室里的人如果还没有走光,岂不是窘的慌?人走光了,一样也窘的慌。
他延挨了好一会,方才乘电梯上楼。一推门,就看见沁西亚单独坐在靠窗的一张写字台前面。他怔了一怔——她仿佛和他记忆中的人有点两样。其实,统共昨天才认识她,也谈不上回忆的话。时间短,可是相思是长的——他想得太多了,就失了真。现在他所看见的是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平凡的少女,头发是黄的,可是深一层,浅一层,近头皮的一部分是油腻的栗色。大约她刚吃完了简便的午餐,看见他来,便将一个纸口袋团成一团,向字纸篓里一抛。她一面和他说话,一面老是不放心嘴唇膏上有没有黏着面包屑,不住地用手帕在嘴角揩抹。小心翼翼,又怕把嘴唇膏擦到界线之外去。她藏在写字台底下的一只脚只穿着肉色丝袜,高跟鞋褪了下来,因为图舒服。汝良坐在她对面,不是踢着她的鞋,就踢着了她的脚,仿佛她一个人长着几双脚似的。
他觉得烦恼,立刻就责备自己为什么对她感到不满呢?因为她当着人脱鞋?一天到晚坐在打字机跟前,脚也该坐麻了,不怪她要松散松散。她是个血肉之躯的人,不是他所做的虚无飘渺的梦。她身上的玫瑰紫绒线衫是心跳的绒线衫——他看见她的心跳,他觉得他的心跳。
他决定从今以后不用英文同她谈话。他的发音不够好的——不能给她一个恶劣的印象。等他学会了德文,她学会了中文,那时候再畅谈罢。目前只能借着教科书上的对白“马是比牛贵么?羊比狗有用。新的比旧的好看。老鼠是比较小的。苍蝇还要小。鸟和苍蝇是飞的。鸟比人快。光线比什么都快。比光线再快的东西是没有的了。太阳比什么都热。比太阳再热的东西是没有的了。十二月是最冷的一月。”都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就可惜不能曲曲表达出他的意思。
“明天会晴吗?——也许会晴的。” “今天晚上会下雨吗?——也许会下雨的。” 会话书的作者没有一个不是上了年纪的人,郑重而罗唆。 “您抽烟吗?——不大抽。” “您喝酒吗?——不天天喝。” “您不爱打牌吗?——不爱,我最不爱赌钱。” “您爱打猎吗?——喜欢。我最喜欢运动。” “念。念书。小说是不念。” “看。看报。戏是不看。” “听。听话。坏话是不听。”
汝良整日价把这些话颠来倒去,东拼西凑,只是无法造成一点柔情的暗示。沁西亚却不像他一般地为教科书圈住了。
她的中文虽然不行,抱定宗旨,不怕难为情,只管信着嘴说去。缺乏谈话的资料,她便告诉他关于她家里的情形。她母亲是再醮的寡妇,劳甫沙维支是她继父的姓。她还有个妹妹,叫丽蒂亚。她继父也在洋行里做事,薪水不够养活一家人,所以境况很窘。她的辞汇有限,造句直拙,她的话往往是最生硬的,不加润色的现实。有一天,她提起她妹妹来“丽蒂亚是很发愁。”汝良问道“为什么呢?”沁西亚道“因为结婚。”汝良愕然道“丽蒂亚已经结了婚了?”沁西亚道
“不,因为她还没有。在上海,有很少的好俄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也少。现在没有了。德国人只能结婚德国人。”汝良默然,半晌方道“可是丽蒂亚还小呢。她用不着发愁。”沁西亚微微耸了耸肩道“是的。她还小。”汝良现在比较懂得沁西亚了。他并不愿意懂得她,因为懂得她之后,他的梦做不成了。有时候,他们上完了课还有多余的时间,他邀她出去吃午饭。和她一同进餐是很平淡的事,最紧张的一刹那还是付帐的时候,因为他不大确实知道该给多少小帐。有时候他买一盒点心带来,她把书摊开了当碟子,碎糖与胡桃屑撒在书上,她毫不介意地就那样合上了书。他不喜欢她这种邋遢脾气,可是他竭力地使自己视若无睹。他单拣她身上较诗意的部分去注意,去回味。他知道他爱的不是沁西亚。他是为恋爱而恋爱。
他在德文字典上查到了“爱”与“结婚”,他背地里学会了说“沁西亚,我爱你。你愿意嫁给我么?”他没有说出口来,可是那两句话永远在他舌头尖上。一个不留神,难保不吐露那致命的话——致命,致的是他自己的命,这个他也明白。冒失的婚姻很可以毁了他的一生。……仅仅想着也是够兴奋的。她听到了这话,无论她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一样的也要感到兴奋。若是她答应了,他家里必定要掀起惊天动地的大风潮,虽然他一向是无足重轻的一个人。
春天来了。就连教科书上也说“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有一天傍晚,因为微雨,他没有骑自行车,搭电车从学校里回家。在车上他又翻阅那本成日不离身的德文教科书。书上说
“我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 然后穿衣洗脸。 洗完了脸之后散一会儿步。 散步回来就吃饭。 然后看报。 然后工作。 午后四点钟停止工作,去运动。 每天大概六点钟洗澡,七点钟吃晚饭。 晚上去看朋友。 顶晚是十点钟睡觉。好好地休息,第二天再好好地工作。”
最标准的一天,穿衣服洗脸是为了个人的体面。看报,吸收政府的宣传,是为国家尽责任。工作,是为家庭尽责任。看朋友是“课外活动”,也是算分数的。吃饭,散步,运动,睡觉,是为了要维持工作效率。洗澡似乎是多余的——有太太的人,大约是看在太太面上罢?这张时间表,看似理想化,其实呢,大多数成家立业的人,虽不能照办,也都还不离谱儿。
汝良知道,他对于他父亲的谴责,就也是因为他老人家对于体面方面不甚注意。儿子就有权利干涉他,上头自然还有太太,还有社会。教科书上就有这样的话“怎么这样慢呢?怎么这样急促呢?叫你去,为什么不去?叫你来,为什么不就来?你为什么打人家?你为什么骂人家?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为什么不照我们的样子做?为了什么缘故,这么不规矩?为了什么缘故,这么不正当?”于是教科书上又有微弱的申请“我想现在出去两个钟头儿,成吗?我想今天早回去一会儿,成吗?”于是教科书又怆然告诫自己“不论什么事,总不可以大意。不论什么事,总不能称自己的心意的。”汝良将手按在书上,一抬头,正看见细雨的车窗外,电影广告牌上偌大的三个字“自由魂”。
以后汝良就一直发着愣。电车摇耸镗答从马霍路驶到爱文义路。爱文义路有两棵杨柳正抽着胶质的金丝叶。灰色粉墙湿着半截子。雨停了。黄昏的天淹润寥廓,年青人的天是没有边的,年青人的心飞到远处去。可是人的胆子到底小。世界这么大,他们必得找点网罗牵绊。
只有年青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习惯的泥沼里。不结婚,不生孩子,避免固定的生活,也不中用。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只有年青人是自由的。知识一开,初发现他们的自由是件稀罕的东西,便守不住它了。就因为自由是可珍贵的,它仿佛烫手似的——自由的人到处磕头礼拜求人家收下他的自由。……
汝良第一次见到这一层。他立刻把向沁西亚求婚的念头来断了。他愿意再年青几年。
他不能再跟她学德文了,那太危险。他预备了一席话向她解释。那天中午,他照例到她办公室里去,门一开,她恰巧戴着帽子夹着皮包走出来,险些与他撞个满怀。沁西亚喔了一声,将手按在嘴上道“你瞧我这记性!要打电话告诉你别来的,心里乱乱的,就给忘了!今儿我打算趁吃中饭的时候出去买点东西,我们休息一天罢。”
汝良陪她走了出来,她到附近的服装店里看了几件睡衣,晨衣,拖鞋,打听打听价格。咖啡馆橱窗里陈设着一只三层结婚蛋糕,标价一千五。她停住脚看看,咬了一回指甲,又往前走去。走了一段路,向汝良笑道“你知道?我要结婚了。”汝良只是望着她,说不出话来。沁西亚笑道“说‘恭喜你。’”汝良只是望着她,心里也不知道是如释重负还是单纯的惶骇。
沁西亚笑道“‘恭喜’。书上明明有的。忘了么?”汝良微笑道“恭喜恭喜。”沁西亚道“洋行里的事,夜校里的事,我都辞掉了。我们的书,也只好搁一搁,以后——”汝良忙道“那。以后再说罢。”沁西亚道“反正你知道我的电话号码。”汝良道“那是你母亲家里。你们结婚之后住在什么地方?”沁西亚很迅速地道“他搬到我们家来住。暂时的,现在房子真不容易找。”汝良点头道是。他们走过一家商店,橱窗上涂了大半截绿漆。沁西亚笔直向前看着,他所熟悉的侧影反衬在那强烈的戏剧化的绿色背景上,异常明晰,仿佛脸上有点红,可是没有喜色。
汝良道“告诉我,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沁西亚的清浅的大眼睛里藏不住一点心事。她带着自卫的,戒备的神气,答道“他在工部局警察所里做事。我们从小就在一起的。”汝良道“他是俄国人?”沁西亚点点头。汝良笑道“他一定很漂亮?”沁西亚微笑道“很漂亮。结婚那天你可以看见他。你一定要来的。”
仿佛那是世上最自然的事——一个年青漂亮的俄国下级巡官,从小和她在一起的。可是汝良知道如果她有较好的机会的话,她决不会嫁给他。汝良自己已经是够傻的,为恋爱而恋爱。难道他所爱的女人竟做下了更为不可挽回的事么——为结婚而结婚?
他久久没有收到请帖,以为她准是忘了给他寄来,毕竟是寄来了——在六月底。为什么耽搁了这些时?是经济上的困难还是她拿不定主意?
他决定去吃她的喜酒,吃得酩酊大醉。他没有想到没有酒吃。
俄国礼拜堂的尖头圆顶,在似雾非雾的牛毛雨中,像玻璃缸里醋浸着的淡青的蒜头。礼拜堂里人不多,可是充满了雨天的皮鞋臭。神甫身上披着平金缎子台毯一样的氅衣,长发齐肩,飘飘然和金黄的胡须连在一起,汗不停地淌,须发兜底一层层湿出来。他是个高大俊美的俄国人,因为贪杯的缘故,脸上发红而浮肿。是个酒徒,而且是被女人宠坏了的。他瞌睡得睁不开眼来。
站在神甫身边的是唱诗班领袖,长相与打扮都跟神甫相仿佛,只是身材矮小,喉咙却大,激烈地连唱带叫,脑门子上挣得长汗直流,热得把头发也脱光了。
圣坛后面悄悄走出一个香伙来,手持托盘,是麻而黑的中国人,僧侣的黑袍下露出白竹布裤子,赤脚趿着鞋。也留着一头乌油油的长发,人字式披在两颊上,像个鬼,不是《聊斋》上的鬼,是义冢里的,白蚂蚁钻出钻进的鬼。
他先送了交杯酒出来,又送出两只皇冕。亲友中预先选定了两个长大的男子高高擎住了皇冕,与新郎新娘的头维持着寸许的距离。在那阴暗,有气味的礼拜堂里,神甫继续诵经,唱诗班继续唱歌。新郎似乎局促不安。他是个浮躁的黄头发小伙子,虽然有个古典型的直鼻子,看上去没有多大出息。他草草地只穿了一套家常半旧白色西装。新娘却穿着隆重的白缎子礼服,汝良身旁的两个老太太,一个说新娘的礼服是租来的,一个坚持说是借来的,交头接耳辩了半日。
汝良不能不钦佩沁西亚,因而钦佩一切的女人。整个的结婚典礼中,只有沁西亚一个人是美丽的。她仿佛是下了决心,要为她自己制造一点美丽的回忆。她捧着白蜡烛,虔诚地低着头,脸的上半部在障纱的影子里,脸的下半部在烛火的影子里,摇摇的光与影中现出她那微茫苍白的笑。她自己为自己制造了新嫁娘应有的神秘与尊严的空气,虽然神甫无精打彩,虽然香伙出奇的肮脏,虽然新郎不耐烦,虽然她的礼服是租来的或是借来的。她一辈子就只这么一天,总得有点值得一记的,留到老年时去追想。汝良一阵心酸,眼睛潮了。
礼仪完毕之后,男女老少一拥上前,挨次和新郎新娘接吻,然后就散了。只有少数的亲族被邀到他们家去参加茶会。汝良远远地站着,怔了一会。他不能够吻她,握手也不行——他怕他会掉下泪来。他就这样溜走了。
两个月后,沁西亚打电话给他,托他替她找个小事,教英文,德文,俄文,或是打字,因为家里待着闷的慌。他知道她是钱不够用。再隔了些时,他有个同学要补习英文,他打电话通知沁西亚,可是她病了,病的很厉害。
他踌躇了一天一夜,还是决定冒昧地上门去看她一次,明知道他们不会让一个生人进她的卧房去的,不过尽他这点心罢了。凑巧那天只有她妹妹丽蒂亚在家,一个散漫随便的姑娘,长得像跟她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就是发酵粉放多了,发得东倒西歪,不及她齐整。丽蒂亚领他到她房里去,道“是伤寒症。医生昨天说难关已经过去了,险是险的。”
她床头的小橱上放着她和她丈夫的双人照。因为拍的是正面,看不出她丈夫那古典美的直鼻子。屋子里有俄国人的气味。沁西亚在枕上两眼似睁非睁蒙卑地看过来。对于世上一切的漠视使她的淡蓝的眼睛变为没有颜色的。她闭上眼,偏过头去。她的下巴与颈项瘦到极点,像蜜枣吮得光剩下核,核上只沾着一点毛毛的肉衣子。可是她的侧影还在,没大改——汝良画得熟极而流的,从额角到下颔那条线。
汝良从此不在书头上画小人了。他的书现在总是很干净。
一九四四年一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