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勤和陈建斌怎么了,蒋勤勤的老公陈建斌个人资料简介
最近有空就看看《妻子的浪漫旅行》,里面有天使和陈建斌。我还是很期待的。
想到18年怀上二胎,在《幸福三重奏》上看到他们,还挺真实搞笑的。我还写了一篇稿子,观察这两个人在家务分工上的“不平等”。
103010这个节目,果然还是这一对情侣的真性情。从一开始,它就促成了各种引发评级的话题
天使,我不能再录了,因为我对陈建斌有感觉!节目组也被迫关闭,给他们私下处理的空间.
发生了什么事?说起来,在夫妻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是——丈夫不能及时察觉和应对妻子的情绪。当时录制刚开始,两人手拉手走着,准备找节目组的车。
Angel想和陈建斌边走边聊,聊了起来“我看成都热的这么快!”
陈老师没有回答,所有的心思都在路上,指点着就甩开了安吉尔的手。
安吉尔追上了陈建斌,又开始聊了起来。“你看,那边有油菜花!”
陈老师还是没注意到对方的话,一直想着那辆车,嘟囔了一句“不是这辆车”:
越走越快,后期直接搭配“逐渐拉出星系的距离……”
之后安吉尔开启了一路不开心,一有机会就干掉陈建斌的模式上车时,节目组问大家夫妻关系中是否需要演技,陈建斌说“需要演技”,主要是听从妻子的选择。
安吉尔很不礼貌。“为什么要违心?”“你不是一个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吗?”“你要做你自己!”她还讽刺陈建斌的演技“心照不宣,心照不宣”。“很抱歉你在生活中的演技太差,我不需要你廉价的演技。让我看看你是装的”.
后来两人没有直接参加大部队的行程,去了酒店关起门来聊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能在镜头前正常交流就足够好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是Angel明显心情不好,抹着眼泪,不愿意配合陈建斌迅速安抚,顺利录制节目。
后来两人没有直接参加大部队的行程,去了酒店关起门来聊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能在镜头前正常交流就足够好了。
只是真人秀的一部分,每个人对它的认知可能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家庭角色、出身家庭的经历背景而有所不同。
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不一样。如果是以前的我,虽然我可能不会特别认同安吉尔的“小工作”和他对老公的没面子,但总体来说,我会觉得作为安吉尔最亲密的爱人,陈建斌的感知应该更敏锐吧?
直到乌云和小雨变成了雷雨,我才想起关心我的妻子。为什么我不能在最开始的时候多关注妻子,倾听她,回应她此刻的情绪?
其实这就是我和老公相处时对另一半的期待我最受不了的是我在情绪状态下,想和老公说说话,想得到同样道理的安慰时,老公“心不在焉”的样子。
我“要求”他听,他会听,但手边的游戏或手机不会暂停。一边看着手机,一边扭过头伸出一只手,在我泪流满面的时候像“象征与意义”一样摸摸我的头,以表达我的安慰。
他要么一个人呆着,要么打游戏,要么刷手机,要么出去运动,但他不喜欢说,尤其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
有时候,这种不快会转化为对他的不满、抱怨和愤怒.而且会很难过。我又不是每天都有情绪。如果他难过生气,想找我倾诉,我一定会全力倾听,支持,给他安慰。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年,老公从来没有心情的时候,他选择和我一起“吐苦水”.
他要么一个人呆着,要么打游戏,要么刷手机,要么出去运动,但他不喜欢说,尤其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
关于3354抱怨“我老公接受不了他的情感”“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此起彼伏,大家都为另一半不能感同身受而愤怒。
我们都很认可这个班的老师,都一致认为他是少有的能深刻看到每一个生命的男老师,会理解女性的这种情感。理解就是理解。当时老师演示一个案例,完全“倾听”和“回应”现场一位女士关于家庭关系的困扰时,我们问他
如果不是作为一个辅导员,一个老师,而是一个朋友甚至家人来找你谈话,你会这样回应吗?
老师很坦诚的说“作为朋友,我的真实感受可能是我不想听。”
因为要充分倾听,回应,给一个生命一些治愈的力量,“这是心理咨询师的立场,而不是朋友。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也是如此。”
突然想到,很多年前,我也问过一位非常尊敬的外国男老师,当他在家里对妻子产生情绪时,能否在课堂上给我们一个亲切温柔的回应。
老师的回答也让我吃惊
“我经常对妻子说,请收回你的情绪。请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不是说要不要冷淡回应,而是说另一半没有“义务”去做“必须抓住对方情绪的那个人”。尤其是如果对方对另一半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指向性、“攻击”和“埋怨”,类似于
“我很生气。我今天对我的孩子发脾气了。如果你经常在家,我就不会这样了!”——
那是他会告诉对方的。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理解,但突然好像对这两样东西开了眼界,从自己身上获得了一种珍贵的体验,那种“啊哈”: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一个道理!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两位老师的“坦诚”打破了我另一半在我心中的某种“完美幻想”:
我有过被完全倾听的经历,我认为我的丈夫必须这样做,但事实上,即使是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学者本人也不可能一直完全倾听。
家人、并且会对“必须接住家人情绪”,感到反感的。
另一方面,类似陈建斌这种、前面两次没有感知到蒋勤勤情绪的微妙变化,也并不是个例或者故意去“破坏关系”,很多男性在这方面,确实是“钝感”些的 男性和女性在关注的对象、倾向、程度上,不大一样。
同样的家长里短,我们女生可能更喜欢“叽里呱啦”讲一顿、“同仇敌忾”,但男性的“消解方式”,通常是独处的、向内的、自己默默消化思考的。
还有啊,就像陈建斌特别关注“车在哪”,他们的目标感很强,也会在乎讨论一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当我去和我老公核对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对于为什么不想听我絮叨这类话题的看法,和我的老师也是一样的 “生命多有限啊,我们为啥要花那么多时间,讨论别人多讨厌、对自己影响多大呢?”
但如果是在生命的至暗时刻,真的悲伤、难过,他们还是愿意给到支持的,只是对于“抱怨”类的、“发泄”类的,“明里暗里戳戳你”的,尤其反感。
那有情绪的时候,到底要怎么办呢? 我觉得吧,我们确实要学习,适当地剥离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说事儿”。 尽管这点曾经让我也很别扭,“我想说不就是因为我有情绪吗?情绪都没了,我还说什么事儿啊?”
但事实就是如此,“情绪”和“事情”,是可以剥离的,不是非要混在一起的。
打个比方,如果说糟糕的事情就像一池子“脏水”,本身看到就让人够心烦了,那么带着情绪说事儿,就像是在这池子“脏水”里,乱蹦乱跳—— 你会把周围站得离你最近、最亲密的人,也给弄脏了。
家庭就是这么个系统,解决掉“脏水”的方式,不是让每个人身上都变脏、变得更脏,而是想办法清理掉自己的,不再去制造更多的脏水和垃圾。
那怎么清理呢?难道就不能和对方说了吗?脏水不会自己就没有啊。 其实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独处、比如静心、比如找咨询师、找真正愿意听的闺蜜朋友(需要觉察是不是真的愿意)、比如运动、阅读、旅行、或者,直面问题等等……
比如静坐、静默、唱诵、舞动、抖动、哼鸣、颂钹、正念、冥想练习、也有比较激烈的发泄(面向安全物品、而非人),在这些里面,完全可以去释放掉眼泪、愤怒、悲伤,还不伤害到身边的人。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依赖他人,来为我们自己的情绪负责。真正能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只有自己 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很愤怒,对方却跟没事儿人一样? 同样的场景,为什么你难过得不行,对方的反应却是害怕、恐惧? 同样的人,为什么你会反感,而有些人却很喜欢?
——并不是外在决定了我们的内在,而是我们在用怎样的“过滤器”,在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 而静心,就是在重塑、调整我们的过滤器,过掉那些负面的、缠绕的,更多迎进宁静的、喜悦的、自在的那个自己。 还伴侣一片清净,正如我也渴望,自己是不被随意“泼脏水”的那个人啊。
“这周你加班了3天,晚上到家10点了,我们这周末找个时间一起出门走走吧。”
多多收集、记录自己正向情绪的体验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会感到喜悦、自在、宁静?注意找一些和自己有关、而非他人带给自己的体验。
可以和另一半表达,注意多说事实、说感受词、说想要的切实的解决方案,少说判断 “你总是不理我”、“你天天不着家,也不关心我”这样的字眼,是会容易引起矛盾的,换换字眼会感觉不大一样
“这周你加班了3天,晚上到家10点了,我们这周末找个时间一起出门走走吧。”
建立一个“倾听”小仪式。约定一个时间和频率,轮流给对方全然说、另一个人全然听的机会。
听的人在时间内(比如一轮5-10分钟,一开始不要过长),全身心投入,不打断、不给建议、不评判、也不用语言回应,然后交换。 试试看,会很“疗愈”,很有“被看见”的感觉)
今天的分享可能有点“颠覆认知”,也可能并不会一下子,就接受“自己情绪自己负责、另一半不是一定要去接的那个人”,没关系的。
我们还是可以去期待,有一个能让我们充分去表达、也能耐心倾听我们的老公,但其实真的做到,是不容易、并且要去深深感恩的。
与其要求别人来“看见、理解”我们,我们有去好好的看见自己、爱自己吗?让这把“钥匙”,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