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创业者故事,腾讯创业故事
“创业很难,肯定会缺钱。但对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在科技行业,应该超过我们对金钱的渴望。”昨日,在华东理工大学首届产业发展论坛上,多位华理毕业生和在校创业者与大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经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在创业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华东理工大学首届产业发展论坛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产业发展”为主题,探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合作发展。会议发布的《2030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蓝图》、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国际化战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健康领域新兴研究目标,都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提出了创新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突破成果转化“一公里”,注重实验室研究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论坛不仅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理清了思路,还就绿色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校与地方创新资源协同互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宝丽,花梨人,科学医学。大一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创业的“小目标”。本科参加“中国100”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优秀学员称号。大三的时候开始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为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中学习到了设计商业计划书、搭建公司架构等商业相关的知识。第四,我决定留在华东理工大学,继续完成博士项目,早点进入实验室开始我的博士项目。2015年创办聚源(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创新化学药物的研发和销售。
对于创业的初衷,李宝丽表示,希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创业不到三年,李宝丽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大学生,一个年轻人,要选对风向。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
他创业公司的主要工作是从上市的原料和药物中发现新的用途,作为新药进行开发。从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博士项目,第一代候选药物已完成转移1500万元。现在二代药,作为负责人,包括前期的药物治疗,后期的药效学评价,动力学,独立评价都是他自己牵头。他希望在药物研发领域开辟一个产业链的转化枢纽。把药物研发的实验工厂建成梦工厂。
李宝丽说,国内的药物研发主要是在高校,但高校的成果非常缓慢。“我课题组转来的药,是华立药学院第一批给人的药。它们以前是杀虫剂。为什么给人的药这么少?因为很多结果是无法转移的。”
所有的创业者前期都会有很多困难,他没有合适的场地,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奉贤经济开发区找了个孵化器,定了800平米的实验地。不过装修费用大概在250万左右。“和一家公司讨论的一轮融资规划基本尘埃落定,但因为他们的投资顾问‘不看好’的表态而搁置。”
说到创业后期,李宝丽最大的想法是,所有的物理设备、人员、场地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起来。他希望通过项目转让,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5年,他和队友成立了伯恩科技。一年内,团队成功推出互联网停车领域各种停车场景的迭代停车软件。三年来,项伯公司从成立之初的互联网停车业务发展到包括无人值守智能停车业务、互联网停车业务、人工智能车辆识别与电子支付业务、物联网智能停车设备业务等多个板块。
三年的努力,傅莹说,在他的理念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总想着明天会更好,路总比困难多。“我们实际上直到现在整个公司只有十几个员工。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个创始人因为没有办法而选择放弃,我们的核心技术人员也选择了放弃。我觉得钱不是最难的。我们每天都想赚钱,又缺钱。现在,我们对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在科技行业,应该会超过对金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