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探究
关于MVT(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因,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两大类别。
对于继发性MVT,它常常在以下疾病之后出现:
1.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这种状况会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流减缓,有时甚至可能形成血栓。
腹部器官的炎症性病变,如急性阑尾炎、急性炎、小肠炎性病变等。这些炎症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肠系膜静脉血流,或者通过细菌毒素及其释放的凝血因子导致MVT。
肠系膜静脉血流的变化或血管损伤,比如由于腹部手术、腹部创伤或放射性损伤等,也可能诱发MVT。值得注意的是,脾切除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等手术也被发现可能会引发MVT。对于脾切除术后患者,部分人的血小板会增多,从而增加血液凝固因素,提高血液粘度。
腹部闭合损伤、高血凝状态(如癌、结肠癌等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罕见原因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真性红细胞增多、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MVT的发生。长期服用避孕药也可能诱发MVT,这同样与血流变化有关。
对于原发性MVT,过去没有上述继发性因素的患者被称为特发性肠系膜血栓形成。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近一半的原发性或特发性MVT患者有周围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既往史或血栓塞家族史。认为MVT可能是血栓性静脉炎的特殊类型。缺乏遗传性高凝血状态如C蛋白、S蛋白质或抗凝酶原等因素也可以解释部分原发性或特发性病例。对于不明原因的MVT患者,我们需要确定其是遗传性还是先天性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
二、发病机制解析
MVT多数发生在肠系膜静脉的分支内,主干内较少见。其中发生在肠系膜下的静脉的比例仅占5%~6%。MVT发生后,通常表现为节段性小肠梗死,全小肠受累的较少。大肠由于有肾静脉、脾静脉、奇静脉和体循环的侧支循环,因此MVT发生后,大肠梗死的情形较少。
由于血液循环受阻,肠粘膜会出现充血、水肿、出血和粘膜局灶性坏死等迹象。小肠壁会增厚,肠腔充满暗红色血液。受累的肠段的肠系膜也会明显增厚,呈现橡胶样变化。而肠系膜小动脉常常痉挛,血流减缓但并没有闭塞。